
古代講禮節的經典,常指《儀禮》而言。《漢書·儒林傳·孟喜》:“父號 孟卿 ,善為《禮》、《春秋》…… 孟卿 以《禮經》多,《春秋》煩雜,乃使 喜 從 田王孫 受《易》。”《漢書·藝文志》:“《禮古經》五十六卷,《經》七十(按當作“十七”)篇。”按,所雲《禮》、《禮經》、《禮古經》,即謂《儀禮》。 清 皮錫瑞 《經學通論·三禮》:“ 漢 所謂《禮》,即今十七篇之《儀禮》,而 漢 不名《儀禮》,專主經言,則曰《禮經》,合記而言,則曰《禮記》。 許慎 、 盧植 所稱《禮記》,皆即《儀禮》與篇中之記,非今四十九篇之《禮記》也。其後《禮記》之名為四十九篇之記所奪,乃以十七篇之《禮經》别稱《儀禮》。”
禮經指儒家經典中專述禮儀制度的典籍,特指《儀禮》一書。作為古代禮制體系的原始文獻,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說文解字》釋"禮"為"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本指祭祀儀軌。後擴展為社會行為規範,涵蓋典章、制度、儀節等,如《禮記·曲禮》載:"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經"原指織布縱線,引申為常道、綱領。東漢劉熙《釋名》雲:"經,徑也,常典也",強調其作為根本準則的地位。
故"禮經"即規範社會秩序的綱領性禮法典籍。
現存《儀禮》十七篇,系統記載周代士大夫階層的冠、婚、喪、祭、朝聘等禮儀程式。如《士冠禮》詳述加冠年齡、祝辭流程,《士昏禮》規範婚姻"六禮"。
漢代列為"五經"之一(《漢書·藝文志》),是後世禮學研究的基石。清代胡培翚《儀禮正義》稱:"三禮之學,《儀禮》最古,亦最難通"。
古代"禮"涵蓋政治制度與倫理體系,《周禮》《禮記》皆以《儀禮》為内核擴展。鄭玄《三禮目錄》注:"《儀禮》乃本經,《禮記》為釋經之傳"。
漢代有"今文經"(高堂生傳十七篇)與"古文經"(孔壁發現五十六篇)之别,今本以今文經為宗。
權威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鄭玄《三禮目錄》(《通志堂經解》輯本)
- 胡培翚《儀禮正義》(清道光刻本)
“禮經”是中國古代經典文獻中與禮儀制度相關的重要典籍,其核心含義和背景可總結如下:
“禮經”通常指代古代闡述禮儀規範的經典,尤其特指《儀禮》。該書記錄了周代至漢代的冠、婚、喪、祭等禮儀程式,是儒家“五經”之一,漢代被列為官學必修典籍。
漢代學者孟卿曾因《禮經》内容繁雜,讓弟子孟喜改學《易經》(《漢書·儒林傳》),側面反映《儀禮》在當時的學術地位。曆史上《儀禮》與《禮記》《周禮》并稱“三禮”,其中《儀禮》側重具體儀節,《禮記》則偏重理論闡釋。
部分文獻(如)提到“禮經源自《禮記》”,此為誤解。實際上,《儀禮》成書早于《禮記》,後者是對前者的補充和闡釋。
現代語境中,“禮經”可比喻對傳統禮儀的精通,例如:“他熟讀禮經,行事恪守古禮。”(文學化表達)。
典籍 | 内容側重 | 成書時間 |
---|---|---|
儀禮 | 具體禮儀程式 | 周代 |
禮記 | 禮儀理論與思想 | 漢代 |
周禮 | 官職與制度設計 | 戰國 |
哀悃白蠻碧藉藉播谪不中用槎蘖朝直車辇吃硬不吃軟傳奉錯愕丹穴谛認杜康多物風蝶脯饩服役期還走黑參鶴闱箭镞近鄰軍候來祀隆中顧馬耳東風穆安津木馬凝潔溺沈歐吐盤泊蹒跼貧礦裒畜破顔一笑鉗口不言清善傾屬氣塞旗學企足矯首勝事石鼻實逼處此絁袍鼠毫筆順文説藝貪多嚼不爛填限啼謼提甕捖摩文君新寡武火小床校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