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邊境少數民族或來自海外的外國人。 唐 劉禹錫 《馬大夫見示浙西王侍禦贈答詩因命同作》:“象筵照室會詞客,銅鼓臨軒舞海夷。”《舊唐書·儒學傳上·朱子奢》:“海夷頗重學問,卿為大國使,必勿藉其束脩,為之講説。”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戶部·海上市舶司》:“後以海夷狡詐無常,迫近京師,或行窺伺,遂罷不設。” 清 魏源 《<聖武記>叙》:“﹝《聖武記》﹞為十有四卷,統四十餘萬言,告成於海夷就款 江寧 之月。”
“海夷”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側重,但核心指代範圍如下:
“海夷”在不同時期指代範圍有所變化,但核心均與“非華夏族群”相關。建議在閱讀古籍時結合具體曆史背景分析其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野獲編》等原始文獻。
《海夷》這個詞源自古代漢語,主要有兩個意思:
1. 指古代中國人對海外地區部落的稱呼,特别是指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原住民族,如今所指的範圍包括東南亞地區的部分國家。
2. 在古代中國,指具有不同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的異域民族。
《海夷》這個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
1. “氵”是“水”的偏旁部首。
2. “大”是常見的漢字部首,表示大、廣的意思。
它的總筆畫數為11。
《海夷》一詞最早出現在《書經-大禹谟》中,用以指代古代中國東南方向的“蠻夷”。
繁體字的寫法為「海」夷。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海夷》的意思并未改變。
1. 這個島上居住着許多海夷部落,他們與我們的文化有很大不同。
2. 古代中國朝廷往往采取統治措施與海夷進行交流,以維護邊疆安全。
1. 海外:指海洋彼岸的地方。
2. 夷服:指異域民族學習和接受中國的服飾、風俗等文化。
3. 番夷:指中國古代文獻中對外族的稱呼。
近義詞:異域、蠻夷
反義詞:中原、華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