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罔閬 ”。1.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精怪。《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杜預 注:“罔兩,水神。”《史記·孔子世家》:“ 丘 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閬。”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誇飾》:“孌彼 洛 神,既非罔兩;惟此水師,亦非魑魅。”
(2).喻兇惡的壞人。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五出:“腌臢打脊,罔兩當直,着得隨它去,路上偷飯喫。” 劉半農 《拟兒歌·鐵匠镗镗》:“鋤頭打出種田地,刀槍打出殺罔兩。”
(3).影子邊緣的淡薄陰影。《莊子·齊物論》:“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 郭象 注:“罔兩,景外之微陰也。” 章炳麟 《俱分進化論》:“雙方并進,如影之隨形,如罔兩之逐影,非有他也。”
(4).心神恍惚,無所依據。 漢 司馬相如 《哀二世賦》:“精罔閬而飛揚兮,拾九天而永逝。”《楚辭·東方朔<七谏·哀命>》:“哀形體之離解兮,神罔兩而無舍。” 王逸 注:“罔兩,無所據依貌。”
“罔兩”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精怪或自然神靈
古代文獻中常指山川、水澤中的精怪。如《左傳·宣公三年》提到“螭魅罔兩”為山林水澤之怪,杜預注其為“水神”,《路史》則稱蚩尤曾驅使罔兩興風作浪。
影子邊緣的淡薄陰影
此義多見于哲學典籍,如《莊子·齊物論》中“罔兩問景”寓言,以影外微陰(罔兩)與影子的對話探讨依存關系,郭象注“罔兩”為“景外之微陰”。
心神恍惚或無所依托
《楚辭·七谏》用“神罔兩而無舍”形容精神遊離無依的狀态,體現對生命虛無的感慨。
喻指奸邪之人
宋代《張協狀元》等文學作品将“罔兩”引申為兇惡之徒,如“鋤頭打出種田地,刀槍打出殺罔兩”。
語義演變脈絡:最初指自然精怪(先秦)→ 哲學引申為影陰(戰國)→ 文學擴展至精神虛無或社會惡人(漢宋)。需注意不同典籍中的具體語境差異。
罔兩(wǎng liǎng)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不确定或模糊的狀态。有時也可用來描述事物界限不明确或模糊的情況。
罔這個字的部首是網,共有5個筆畫;兩這個字的部首是兩,共有3個筆畫。
罔這個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網”和“王”兩個部分組成。網表示不确實,王表示統治者。兩這個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兩”和“人”兩個部分組成。兩表示相互,人表示人類。
繁體字中,罔的寫法依然是“罔”,而兩的繁體寫法是“兩”。
在古代寫法中,罔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兩字在古代寫法中有一些差異。有時兩的寫法是“両”或是“倆”,都是指“兩個”的意思。
1. 經過讨論後,他們對此事的看法罔罔兩兩,無法取得一緻意見。
2. 由于當時信息不準确,所以報道内容罔罔兩兩,引發了不少争議。
3. 這個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兩種互相對立的觀點,罔罔兩兩,至今未能達成一緻。
罔然、罔顧、罔知、罔解、三心二意
迷糊、含糊、不明确、模糊
明确、确定、清晰、明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