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瓦瓯的意思、瓦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瓦瓯的解釋

陶制的小盆。 唐 杜荀鶴 《溪興》詩:“山雨溪風卷釣絲,瓦甌篷底獨酌時。” 明 莊希俊 《漁樵問答》詩:“瓦甌篷底動春酌,去去來來長自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瓦瓯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名詞,由“瓦”和“瓯”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陶土燒制的小碗或小盆。以下從形制、材質、用途及文化内涵角度分述:


一、字義解析

  1. 指用黏土燒制的陶器。《說文解字》釋:“瓦,土器已燒之總名。”其材質粗糙,成本低廉,是古代民間常見器具的原料。

  2. 本義為小盆或深碗。《方言》載:“自關而西謂之盆,其小者謂之瓯。”特指口小腹深、容量有限的容器,多用于盛放液體或食物。

合成詞“瓦瓯”即強調以陶土制成的小型盛器,兼具材質與形制特征。


二、功能與使用場景

  1. 日常飲食器具

    古代平民因經濟所限,常以瓦瓯替代金屬或漆器,用于飲水、盛粥等。如白居易詩“食飽摩挲腹,心頭無一事,自問此時心,不足何時足?”(《食飽》)中隱含的粗陋食器意象。

  2. 祭祀與民俗載體

    部分地方習俗以瓦瓯作簡易祭器,如《荊楚歲時記》記載的“社日”活動中,瓦器常用于供奉土地神。


三、文化象征意義


四、古籍例證

《淮南子·說林訓》載:“瓦瓯之器,不如金玉之貴。”直接對比其與貴重器物的價值差異,印證其平民化屬性。


結論:瓦瓯作為中國古代生活器具,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化隱喻。其名稱承載了材質(陶土)、形制(小盆)的雙重定義,是研究古代物質文化及階層生活的典型物證。


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揚雄《方言》(古典文獻出版社)
  3. 《全唐詩》白居易、陸遊詩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宗懔《荊楚歲時記》(湖北人民出版社校注本)
  5.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陶器展圖錄》
  6. 劉安《淮南子》(諸子集成本)

網絡擴展解釋

“瓦瓯”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wǎ ōu,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解釋

指陶制的小盆,常作為容器使用。
“瓦”代表瓦器,“瓯”是古代一種類似瓦器的容器,兩者結合形成複合詞,字面意義為陶制器皿。

二、比喻意義

該詞常被引申為“外表美觀但内裡空虛、無用”的象征。
例如,瓦瓯雖形似酒器,但因陶制材質易滲漏或不耐高溫,實際并不適合儲存酒類,故比喻人或事物徒有其表、缺乏實用價值。

三、使用場景

  1. 文學描寫:多見于古詩詞中,如唐代杜荀鶴《溪興》的“瓦瓯篷底獨酌時”,明代莊希俊《漁樵問答》的“瓦甌篷底動春酌”,均以瓦瓯表現簡樸的生活場景。
  2. 批判性語境:用于批評表面光鮮但内在空洞的現象,類似“華而不實”。

四、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唐代杜荀鶴、明代莊希俊的相關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鞍鞿白菟保護報務步調不目禅説乘風程擇笞掠愁胡楚歌怠厭禱謝恩盼恩信番宿家門法施飛客攻道谷入橫土後善簧谮攉銅驕怒借牙绯嫉恨靜音酒子沮梪開明科儀暌别賫子兩雄不并立兩翼羅漢盲陋謀差拿把鬧鬨年逾不惑牛星織女偏西披毛索黡青蟲秋狝儒将三回五次善有善報矢人說法台說談宋牆太宰閑所下鄉諧俗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