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派使臣回访他国。《左传·宣公十年》:“秋, 刘康公 来报聘。”《北齐书·后主纪》:“秋九月丙申, 周 人来通知,太上皇帝詔侍中 斛斯文略 报聘于 周 。”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命宰相择报聘者,时虏情不可测,羣臣皆莫敢行。”
“报聘”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bào pìn,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外交活动中的礼节性回访行为。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代表本国政府到友邦进行回访的外交礼节。这一行为通常发生在邻国或友邦首次来访后,作为礼节性的回应,体现双方平等交往的原则。
历史渊源与文献引用
现代释义扩展
虽然主要用于古代外交场景,但在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对等性礼节往来,例如机构间的互访或正式回函。但需注意,当代外交术语中已较少使用该词。
使用注意事项
如需查看具体古籍用例或完整历史演变,可参考《左传》《北齐书》等原始文献,或通过等网页来源获取更多例句。
《报聘》是指通过书信或其他形式向他人或某个组织提出聘请的行为。这个词通常用于招聘,聘请员工或寻找合作伙伴的场合。
段落2:拆分部首和笔画《报聘》的部首是「扌」和「片」。这个字总共有13个笔画。
段落3: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报聘》在汉字的起源中并没有具体的来源,它是后人根据意义组合而成的。在繁体字中,「报聘」保持相同的写法。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中,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基本的意义和形状保持一致。
段落4:例句1. 公司正在报聘销售人员,欢迎有相关经验的人士前来应聘。
2. 这家餐厅报聘了一位著名的厨师,以提升菜品品质。
段落5: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组词:报名、聘请、招聘
近义词:应征、「应聘」
反义词:辞退、解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