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报聘的意思、报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报聘的解释

谓派使臣回访他国。《左传·宣公十年》:“秋, 刘康公 来报聘。”《北齐书·后主纪》:“秋九月丙申, 周 人来通知,太上皇帝詔侍中 斛斯文略 报聘于 周 。”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命宰相择报聘者,时虏情不可测,羣臣皆莫敢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报聘是古代外交礼仪中的专用词汇,指一国派遣使者对别国来访进行回访的行为。《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派遣使臣回访他国",强调外交互动中的对等原则。该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的"晋侯使荀吴来聘,礼也,报聘也",指晋国对鲁国此前使臣来访的礼节性回应。

从构词法分析,"报"字取"回应、报答"之意,"聘"指"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二字组合凸显古代邦交往来的互惠特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指出,这种行为常见于诸侯国互通盟约、缔结婚姻或调解纠纷后,如《春秋》中记录的齐桓公派管仲报聘楚国,即是为巩固两国盟约关系。

现代语境中,该词仍用于描述国际外交中的对等访问,但更多作为历史术语出现在文献研究领域。北京大学《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特别强调,报聘不同于普通访问,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必须由君主授权,二是携带特定信物如玉帛,三是遵循"往来相报"的时间周期,这些规范在《周礼·秋官》中有详细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报聘”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bào pìn,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外交活动中的礼节性回访行为。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指代表本国政府到友邦进行回访的外交礼节。这一行为通常发生在邻国或友邦首次来访后,作为礼节性的回应,体现双方平等交往的原则。

  2. 历史渊源与文献引用

    • 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年》:“秋,刘康公来报聘。”
    • 《北齐书·后主纪》记载:“太上皇帝诏侍中斛斯文略报聘于周。”
    • 宋代苏轼《富郑公神道碑》中也有相关用例。
  3. 现代释义扩展
    虽然主要用于古代外交场景,但在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对等性礼节往来,例如机构间的互访或正式回函。但需注意,当代外交术语中已较少使用该词。

  4. 使用注意事项

    • 该词具有明确的“回访”含义,强调双向互动,与单向出访(如“出使”)不同。
    • 部分文献(如)将其误作“报答”,属错误释义,需注意区分。

如需查看具体古籍用例或完整历史演变,可参考《左传》《北齐书》等原始文献,或通过等网页来源获取更多例句。

别人正在浏览...

挨肩搭背白角布母逋逃之臣不知所出充炽龊茶皴皰觰沙电影放映机斗绝一隅额款悱恻肥满风戾妇工伏热概可葛沟官派孤离衮职亥豕相望鹤项牌黄杜灰弭健翼惎构机命敬意金屋藏娇金行积闰拘苛骏奔走君临掠闹连利礼奢宁俭美俗迷真囊齎偶时蹼辣箧中书齐鸡开府市引双桂联芳韬略啕气特兀天值地值铁釺突增文理俱惬乡域狎侮斜欹铣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