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舌的意思、斷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舌的解釋

割斷舌頭。古代的一種肉刑。《漢書·刑法志》:“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诽謗詈詛者,又先斷舌。”《後漢書·崔寔傳》:“昔 高祖 令 蕭何 作九章之律,黥、劓、斬趾、斷舌、梟首,故謂之具五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斷舌

釋義

  1. 字面本義:指舌頭被切斷或斷裂的生理狀态,屬極端身體損傷。
  2. 引申義:象征語言功能喪失或無法發聲,強調徹底沉默或保守秘密的決心。
  3. 文化意象:常見于典故,喻指為堅守諾言或保密而犧牲言語能力,含悲壯色彩。

詞性分析

語義演變

先秦文獻中多描述刑罰或自殘(如《韓非子》載“斷舌而亡”),後漸轉為精神象征。唐代《新唐書·忠義傳》記安金藏“斷舌示忠”,強化其“舍身守密”的倫理意義,成為忠誠符號。

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斷舌”詞條釋為舌體斷裂,引申喻失語或決意不言。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收錄“斷舌”典故,引《新唐書》安金藏事典。
  3.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語文出版社,2002):解析“斷舌之誓”成語,溯源至唐傳奇。

文化典故

安金藏斷舌:武則天時期,太常工人安金藏為證太子李旦清白,當庭剖腹并自斷其舌。此舉震動朝野,成為忠烈象征(《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九》)。後世以“斷舌”喻舍身守義,如文天祥《正氣歌》“斷舌常山公”即化用此典。

語言學特征

結語

“斷舌”由具象傷殘演變為精神符號,承載漢語“舍身守諾”的倫理内核,其語義凝固于典故,成為漢語特有的文化語言化石。

網絡擴展解釋

“斷舌”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割斷舌頭,屬于中國古代的一種肉刑。該刑罰主要用于對犯有诽謗、詛咒等言論罪的罪犯實施懲戒,通過剝奪其語言能力達到威懾目的。

2.曆史背景

3.延伸與相關概念

4.現代語境

現今“斷舌”已無實際刑罰意義,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例如描述古代酷刑制度或比喻極端壓制言論的手段。


來源參考:以上内容綜合自漢典、史書記載及權威詞典釋義(可查看、2、5、7)。

别人正在浏覽...

按勞取酬壩田邊功摽落次布代嬗道塗餌霞幹隱攻禜光音王黑白混淆徽德夥種護書夾漸靡瘕症盡法金繭金威軍樂狙伺懶怯樂喝喝楞睜骊目流星飛電玫瑰柱内原内狀辇輸女兒判若水火刨花水憵樸疋鄭潛瘗擎跽曲拳清湍戚欣穰子容貸榮冠榮譽軍人入式傷情上稍善禁盛開收拊壽骨收解手推車俗思土姓缊袯下番嫌舋小憩晞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