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毫相的意思、白毫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毫相的解釋

如來 三十二相之一。佛教傳說 世尊 眉間有白色毫毛,右旋宛轉,如日正中,放之則有光明,名“白毫相”。《佛藏經下·了戒品九》:“ 如來 滅後,白毫相中百千億分,其中一分供養舍利及諸弟子……設使一切世間人皆共出家,隨順法行,於百毫相百千億分,不盡其一。”《法華經句解·序品》:“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亦省作“ 白毫 ”。 南朝 梁簡文帝 《迦葉佛像銘》:“慧雨自垂,仁風永扇。照耀白毫,半容月面。” 唐 白居易 《畫西方幀記》:“白毫大光,應念來感。” 宋 蘇轼 《書黁公詩後》詩:“靈顱隱白毫,鎖骨埋青玉。” 明 梅鼎祚 《玉合記·邂逅》:“倘然現白毫,仗諸品圓明照。”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白毫相是佛教中如來三十二種殊勝相貌之一,特指佛陀眉間生有的白色毫毛,具有特殊象征意義和宗教内涵。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特征 白毫相表現為佛陀眉間的一根白色毫毛,柔軟如兜羅綿(一種細軟織物),其色雪白,光潔清淨。據佛經記載,白毫可伸縮自如,長度可達一丈五尺(約4.5米),右旋宛轉如螺旋,末端向上卷收,能放出光明普照十方世界。

2. 宗教象征

3. 造像表現 在佛教藝術中,白毫相常以眉心圓點形式呈現。早期佛像多用白色,後逐漸演變為紅色(如現代常見造像),但仍稱“白毫相”。其位置和比例嚴格遵循《造像量度經》,位于發際下三指處,底盤直徑約一指寬。

4. 經典記載 《法華經》《佛藏經》等多次提及白毫相光,如《法華經·序品》載:“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以此光明示現佛法廣大。

此相不僅體現佛陀的圓滿功德,也成為佛教修行者觀想的重要對象,具有宗教實踐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白毫相》這個詞是指白色的毛發在臉上的表現,一般用來描述人臉的某一部分呈現出明顯的白色。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白”和“毛”,其中“白”表示顔色,而“毛”表示毛發。不過根據現代漢字規範化的标準,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應該是“白”和“目”,表示顔色和身體部位。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描述,用來形容人的臉上有一些白色的毛發。由于古時候漢字寫法的變遷,現在我們一般使用的是簡化字“白毫相”,而在繁體字中,可能會寫作“白毫相”。古時候的漢字書寫方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所以字形和結構也會有所差異。 下面是幾個使用《白毫相》這個詞的例句: 1. 她的臉上有着明顯的白毫相,很有特點。 2. 那位老人額頭上的白毫相伴隨着歲月的痕迹,顯得格外慈祥。 3. 他細心地觀察着鏡子裡自己臉上的白毫相,發現了歲月帶給他的變化。 除了《白毫相》,還可以通過組詞的方式擴大詞彙的使用範圍。例如: 1. “白發叢生”:形容人頭發上長滿了白色的毛發。 2. “白眉紅發”:形容人的眉毛白色,頭發呈現紅色。 3. “白裡透紅”:形容臉色紅潤,有一種透出白色的紅色光澤。 此外,與《白毫相》相似的詞語有“白發蒼蒼”、“雪發銀絲”,從反義詞的角度來看,可以用“黑發亮麗”或“深色頭發”相對應。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你有其他問題,我會很願意繼續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