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尼寺中專供來往僧官和侍尼所居的屋舍。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别集·尼站》:“ 臨平 明因寺 ,尼大刹也。往來僧官每至,必呼尼之少艾者供寝,寺中苦之。於是專作一寮,貯尼之嘗有違濫者,以供不時之需,名曰‘尼站’。”
“尼站”是古代佛教寺院中的特定概念,主要出現在宋代文獻記載中。其解釋及相關背景如下:
基本定義
指尼寺中專供來往僧官和侍尼居住的屋舍。根據《癸辛雜識别集·尼站》記載,南宋臨平明因寺作為尼寺大刹,因往來僧官常要求年輕尼姑陪寝,寺中不堪其擾,遂設立專門房舍收容“有違濫者”(即曾有過失的尼姑),供臨時需求使用,稱為“尼站”。
曆史背景與功能
詞源考據
文獻出處
主要見于宋末元初周密的筆記《癸辛雜識》,該書以記載南宋社會風俗著稱,具有較高史料價值。其他如《查字典》等現代辭書亦收錄此詞。
“尼站”是宋元時期特定曆史背景下産生的宗教場所,兼具住宿功能與權力壓迫色彩。其存在反映了古代佛教制度中的性别不平等問題,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複雜性。
尼站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于表示在特定位置或地點停靠,類似于“車站”的概念。
尼站的部首是屍字旁和立刀旁,分别為屍和立。其總筆畫數為7畫。
尼站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最早是指當行木車、車馬需要歇息、休憩的地方。後來演變為指代一些特定的機構或場所,如車站、車庫、碼頭等地方。
尼站的繁體字為「尼站」。
在古代漢字中,尼站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尼字的舊體為「屍」加上一個點,而站字的舊體為「立」加上一個方框。
1. 今天我去尼站接我的朋友。
2. 商務旅行者可以在機場附近的尼站下車。
尼服(指喇嘛、尼姑等僧侶的服裝)、尼姑(指出家修行的女性信徒)、站台(車站上供乘客候車的平台)。
車站、候車站、停靠站。
行進、通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