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賢材 ”。才智出衆的人。《書·鹹有一德》:“仕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論語·子路》:“ 仲弓 為 季氏 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劉寶楠 正義:“賢才,謂才之賢者。”《晉書·劉弘傳》:“ 弘 乃給其田種糧食,擢其賢才,隨資敍用。” 宋 蘇轼 《應诏論四事狀》:“忠言有壅而未達,賢材有抑而未用。”《清史稿·睿忠親王多爾衮傳》:“令戒飭官吏,網羅賢才,收恤都市貧民。” 章炳麟 《辨詩》:“至於哀窈窕,思賢材,言辭溫厚,而蹈厲之氣存焉。”
“賢才”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德才兼備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賢才指才智出衆且品德高尚的人,強調“賢”(德行)與“才”(能力)的結合。古代文獻如《論語》中提到“舉賢才”,即選拔德才兼備之人。
詞源分解
曆史用例
近義詞與反義詞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賢才”多用于形容社會精英或領導者,如“招攬賢才”指吸納高素質人才。部分姓名中也隱含此詞,寄托對品德與能力的期許。
“賢才”是中華文化中評價人才的核心标準之一,融合了道德與能力的雙重維度。
賢才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智慧和才能出衆的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賢才的部首是貝(貝貝字旁),共包含12個筆畫。
賢才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由賢和才兩個字組成。賢指有德行、品德高尚,能夠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的人;才指具有特殊才能或者學識的人。
繁體字“賢才”在繁體字中仍然使用相同的字形。
在古代,賢才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貝字旁加上才字。古代字形可能相較現代字形稍微有些許差别,例如筆劃順序和寫法上的變化。
1. 他不隻是一個有才華的演員,更是一個賢才,經常為社會公益事業盡力。
2. 她年輕時便展露出了她的賢才,被許多大公司争相聘請。
1. 賢人:指具有德行高尚的人。
2. 才華橫溢:形容人才能出衆,具有非凡的才能。
1. 英才:具有卓越才華或者優秀才能的人。
2. 能人:指具有特殊才能或者技巧的人。
1. 愚笨:指缺乏智慧或者才能的人。
2. 慧眼識才:指有能力辨别和發現有才能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