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黨锢傳序》:“初, 桓帝 為 蠡吾侯 ,受學於 甘陵 周福 ,及即帝位,擢 福 為尚書。時同郡 河南 尹 房植 有名當朝,鄉人為之謡曰:‘天下規矩 房伯武 ,因師獲印 周仲進 。’二家賓客,互相譏揣,遂各樹朋徒,漸成尤隙。由是 甘陵 有南北部,黨人之議,自此始矣。”此為士大夫樹黨之始。後成典實,用以泛指朋黨。 明 陳子龍 《寄獻石齋先生》詩之二:“鈎黨幾作 甘陵 部,相将同入黃門獄。” 清 錢謙益 《<範勳卿文集>序》:“餘與先生入 甘陵 之部,刊 元祐 之碑。”
“甘陵部”是一個曆史典故類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指代朋黨之争或士大夫結黨現象,源于東漢時期甘陵地區形成的黨派對立。後世多用于泛指政治集團或派系鬥争,如明代陳子龍詩中“鈎黨幾作甘陵部”即暗喻黨争之禍。
起源事件
據《後漢書·黨锢傳序》記載,東漢桓帝即位前曾師從甘陵人周福,繼位後提拔周福為尚書。而當時同郡的房植已是朝廷重臣,兩派門客互相譏諷攻讦,逐漸形成“甘陵南北部”兩大陣營,成為東漢黨锢之禍的導火索。
演變過程
最初僅指周福(字仲進)與房植(字伯武)兩派鬥争,後演變為士大夫結黨的代稱,最終擴展為泛指所有朋黨集團。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可引申用于形容: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的讀者查閱《後漢書·黨锢傳》原始文獻,或參考權威曆史詞典以辨析細節。
《甘陵部》是指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指“甜美、可口、令人滿意”。
這個字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甘和阝,其中甘是第一部首,表示“甘美”,阝是第八部首,表示“邑、阜、邑字底部的土地形狀”。
它的總筆畫數是14畫。
甘陵部的繁體字為「甘陵部」,拆分部首和字形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的漢字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字形更加繁複,但是甘陵部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
1. 這道菜看起來非常甘陵部,我忍不住想嘗一口。
2. 他的笑容總是給人一種甘陵部的感覺。
組詞:甜美、可口、美味。
近義詞:甜蜜、愉悅、滿足。
反義詞:苦澀、不悅、不滿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