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斬的意思、斷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斬的解釋

斬殺。《管子·禁藏》:“刑賞不當,斷斬雖多,其暴不禁。”《漢書·王莽傳上》:“百歲之母,孩提之子,同時斷斬,懸頭竿杪。” 唐 蘇鹗 《蘇氏演義》卷下:“金斧黃鉞,三代通制,用之以斷斬,今以金斧黃鉞為乘輿之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斷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砍斷”、“斬殺”相關,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帶有強烈的動作性和結果性。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字義分解與基本含義:

    • 斷(斷):本義指将物體截開、分開,使之不再連續。《說文解字》:“斷,截也。從斤從。,古文絕。”引申為斷絕、判定、決斷等義。
    • 斬(斬):本義指用利器砍殺、砍斷。《說文解字》:“斬,截也。從車從斤。斬法車裂也。”特指古代的一種死刑(斬首或車裂),後泛指砍殺。
    • 斷斬:二字連用,強調通過砍、劈等動作使物體斷開或使生命終結。其核心意思是砍斷、斬殺,常指用兵器(如刀、斧)猛烈地劈砍緻物斷或人亡。
  2. 古籍中的釋義與用例:

    •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作為最早的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其對“斷”和“斬”的分别解釋(見上文)是理解“斷斬”的基礎。
    • 《康熙字典》(清·張玉書等):在“斷”字條下引《增韻》:“斷,裁也。”在“斬”字條下引《爾雅·釋诂》:“斬,殺也。”并列舉了“斷斬”相關的古注,如《前漢·刑法志》:“斬左止。”注:“斬止,斷足也。” 這直接體現了“斷斬”與肢體截斷或死刑的關聯。
    • 《漢語大詞典》:作為現代大型漢語詞典,其對“斷斬”的解釋更為明确:

      斷斬(斷斬):斬殺;砍殺。亦指砍斷。 例證:漢 王充 《論衡·訂鬼》:“病者困劇…若見鬼把椎鎖繩纆,立守其旁,病痛恐懼,妄見之也。初疾畏驚,見鬼之來;疾困恐死,見鬼之怒;身自疾痛,見鬼之擊,皆存想虛緻,未必有其實也。夫斷斬人,誅死人…何以怒也?”(此處“斷斬人”即指斬殺活人)。

  3. 具體含義與用法:

    • 物理性砍斷:指用利器将物體(如繩索、木頭、肢體)砍斷、劈開。
    • 斬殺生命:指用兵器(尤其是刀斧類)殺死人或動物,常帶有暴力、決絕的意味,多用于戰争、刑罰或搏鬥場景。
    • 引申與象征:有時用于抽象意義,表示決絕地斷絕關系或消滅事物,如“斷斬情絲”。
    • 法律與刑罰:在古代法律語境中,“斷斬”常特指執行死刑(如斬首),或指代相關的刑罰方式(如斷足)。如《漢書·刑法志》所載。

綜上,“斷斬”一詞源于古代,核心義為“砍斷”和“斬殺”,強調通過強力劈砍動作達到分離物體或終結生命的目的。其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及涉及古代法律、戰争的語境中,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保留在成語、書面語或特定表述中。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多個古籍文獻和詞典的記載,“斷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斷斬”指斬殺,多用于描述古代刑罰或戰争中的處決行為,強調通過武力或刑具将人殺死。


二、古籍用例

  1. 刑罰場景
    《管子·禁藏》提到:“刑賞不當,斷斬雖多,其暴不禁。”說明不當的刑罰(如過度使用斬殺)無法有效制止暴行。
  2. 戰争與權力象征
    唐代蘇鹗《蘇氏演義》記載:“金斧黃钺,三代通制,用之以斷斬。”指出金斧和黃钺是古代執行斬殺的工具,後演變為帝王儀仗的裝飾。
  3. 曆史事件
    《漢書·王莽傳》描述王莽時期将“百歲之母,孩提之子”同時斷斬,反映當時刑罰的殘酷性。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工具

古代常用斧钺作為“斷斬”的刑具,後演變為禮器,如帝王車駕的裝飾(參考《蘇氏演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擴展用法,可查看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味便養逼供信避谷碧琳侯步蛐策第茶磚程篇稱任撤職饬催抽那抽屜原則串鈴慈親誕膺道像盜憎多少督齊芳顔梵雲飯轍發哕膚缪該見紅粉懷黃握白回憶錄獲濟踐律蹈禮介弟節酒控抑苦果潰口樂風逦遞榴蓮暝色貊鞨破瓜鉛子輕貸丘螾卻略攘為己有鋭利三條九陌杓棒生拽活拖熟誦通關藤土庫無向五言古顯赫人物霄閣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