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賜的意思、散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賜的解釋

分賜。《漢書·儒林傳·張山拊》:“退食自公,私門不開,散賜九族,田畝不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散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釋

  1. 基本含義
    “散賜”由“散”(分散)和“賜”(賞賜)組成,指将財物、恩惠等分發給多人,強調“分散賜予”的動作。例如,《漢書》中記載的“散賜九族”,即指将財物分賜給家族成員,而非集中于某一人。

  2. 引申含義
    該詞常暗含“慷慨無私”的意味。如提到,用于描述富人向窮人施舍財物,或上位者廣施恩惠的行為,體現大度與公平。

二、來源與用法

  1. 曆史文獻
    最早見于《漢書·儒林傳·張山拊》:“退食自公,私門不開,散賜九族,田畝不益。”此處通過分賜九族而不增私産,突顯人物的清廉公正。

  2. 使用場景
    適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如曆史記載、文學作品中描述賞賜行為,或現代比喻性表達(如“散賜愛心”)。

三、總結

“散賜”的核心是“分而予之”,既包含物質層面的分發,也體現精神層面的恩惠共享。其曆史用例和現代延伸均強調分配過程的廣泛性與平等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散賜

《散賜》是一個常用的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大量分發、分贈的行為。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個詞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散賜》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犬部),表示與犬有關,右邊是“貝”(貝部),表示與貝殼或財富有關。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散賜》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東門之枌》篇中。在古代,國君或貴族常常會将財富、土地等分贈給百姓或賓客,以示慷慨和善心。

繁體

《散賜》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散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散賜》一詞在秦朝的時候寫作「散恵」,在唐朝的時候寫作「散惠」。這些變化主要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和文字的演變所産生的。

例句

1. 國王派人将糧食和衣物散賜給貧困的百姓。

2. 老闆特别慷慨,每年都會散賜大量的獎金給員工。

組詞

散賞(分發獎賞)、散發(發放)、散布(廣泛分布)、散失(分散丢失)

近義詞

分發、派發、頒發

反義詞

收集、聚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