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符呪 ”。《後漢書·劉焉傳》“不置長吏,以祭酒為理,民夷信向” 李賢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典略》:“太平道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道思過,因以符水飲之。” 宋 蘇轼 《贈眼醫王生彥若》詩:“常疑子善幻,他技雜符祝。” 清 焦循 《憶書》卷二:“鍊筆録之術,相傳以前輩能文者一人為主,齋戒持符祝四十九日,其鬼即來附於腕下。”
符祝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面:
1. 基本釋義 符祝由“符”與“祝”組合而成。《漢語大詞典》記載,“符”指古代道士書寫的神秘圖形或文字,具有驅邪祈福功能;“祝”則指禱告辭或咒語。二者結合後特指古代宗教儀式中配合符箓使用的祝禱文辭。
2. 曆史演變 據《辭源》考釋,符祝最早見于漢代文獻,與道教方術密切相關。其形态包含符箓文字與口誦祝文的雙重結構,在《後漢書·方術傳》中已有“畫符祝水”的記載,說明該詞在東漢時期已具備成熟的儀式功能。
3. 文化關聯 《中國道教史》指出,符祝在古代醫療、祭祀、軍事等領域均有應用。如葛洪《抱樸子》所述,符祝可通過“朱書桃木”與特定咒語配合,形成完整的禳災體系,這一用法在唐代敦煌文書中仍有實物佐證。
“符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涉及道教及民間信仰中的儀式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發音:fú zhù
核心含義:指通過符咒(道教符號)與祝禱(祈福儀式)相結合的方式,實現驅邪、治病或祈求庇佑的宗教行為。
出處考證
詞素解析
以上解析綜合了《後漢書》、蘇轼詩作等古籍記載,并參考了漢典及現代詞典釋義。部分低權威網頁(如、5)内容與其他來源重複,已進行篩選合并。
哀哽标采兵子慘無人道常處唱理超然象外垂名青史此際聰達丹黝達政多多益辦非分之想鳳褥感勵官差冠蟬孤伶伶還言汗毛恢漫回迂魂鑒呼召佳處楷床疾害救給救熄幾宜絶薪止火嬾惰老商離立理曲流腫鸾雞蘆莩冒拜穆穆純純潑東西乾熯遣施豈其屈盤阮生集軟翁鞋煞帳笙箫神俊麝衾世主漱潤肆赦碳化矽癱緩退撄靰鞡香遠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