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并立。《禮記·曲禮上》:“離立者,不出中間。” 孔穎達 疏:“又若見有二人併立,當己行路,則避之;不得輒當其中間出也。”《後漢書·皇後紀上·桓帝鄧皇後》:“若并時進見,則不敢正坐離立,行則僂身自卑。” 唐 杜甫 《四松》詩:“别來忽三歲,離立如人長。” 仇兆鳌 注:“兩相麗之謂離。” 明 劉基 《郁離子·九難》:“千人離立,跂望顔色。” 清 黃景仁 《詩評·七則》:“二 鼂 宗 蘇 參 黃 ,其沉峻刻鍊處,又公然有離立之勢。”
(2).像鳳一樣地站立。《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丹刻翬飛,輪奂離立。” 李善 注引《春秋元命苞》:“火離為鳳。” 呂延濟 注:“離,鳳也。”
“離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并立
指兩人或兩物并列站立,多見于古籍描述。例如《禮記·曲禮上》提到“離立者,不出中間”,意為若兩人并立,行人應避讓中間通過。杜甫《四松》詩中“離立如人長”也以此形容松樹并立之态。
像鳳一樣站立
此釋義源于《文選·頭陀寺碑文》的注釋,李善引《春秋元命苞》“火離為鳳”,将“離”與鳳凰關聯,形容姿态如鳳鳥般挺立。
“并立”是核心含義,而“像鳳站立”屬引申比喻,使用頻率較低。該詞多用于古文或特定文學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見。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禮記》《後漢書》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書。
《離立》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詞彙,在漢字中的拆分部首為離和立,其中離為左邊的部首,立為右邊的部首。離的拼音為lí,立的拼音為lì。
離立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在古代文字中,離字原本是一種象形字,是以禾為字體,表示稻禾杆插入土地的樣子,意味着植物的生長、秧苗的綻放。而立字原為以丱為字體,表示一個人直立的形态,意味着站立、立場。後來,離字融合了人和土地的意象,進一步引申為人離土地而立,即離開某地、離開家鄉,釋義變為“離開、出發”。
在繁體字中,離字的形态保持不變,立字的右邊多了一個亻字偏旁。示例:離立 (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離的形态與現代字形相似,仍然使用禾作為字體。立的形态則較為簡化,沒有右邊的丱字。
1. 他決定離立家鄉,在城市中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
2. 畢業後,他将離立國外,深造學業。
3.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家庭的離立故事,令人動容。
組詞:離别、離開、離散
近義詞:分離、離去、出發
反義詞:歸來、回歸、返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