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執的意思、俘執的詳細解釋
俘執的解釋
俘獲擒捉。《南史·梁武帝紀下》:“ 東魏 将 慕容紹宗 大敗 蕭明 于 寒山 , 明 被俘執。” 宋 曾鞏 《太祖皇帝總序》:“其君長已降,及就俘執,道路勞問,迎緻使者,相望既至,罪不數辱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三·前知》:“兩人不得已,趨去,道遇鐵騎絡繹,竟免俘執。”
詞語分解
- 俘的解釋 俘 ú 打仗時被擒的敵人:俘虜。戰俘。遣俘。 打仗時擒住敵人:俘獲。被俘。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執的解釋 執 (執) í 拿着:執刃。執鞭。執筆。 掌握:執政。執教(刼 )。 捕捉,逮捕:戰敗被執。 堅持:固執。執意。 實行:執行。 憑單:回執。 朋友:執友(志同道合的朋友,簡稱“執”)。 姓。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俘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俘獲擒捉,多用于描述戰争或沖突中捕獲敵方人員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解釋,“俘執”指在軍事行動中俘獲、擒拿敵人或戰利品,強調通過武力手段控制對方。例如《南史》中記載的“東魏将慕容紹宗大敗蕭明于寒山,明被俘執”,即指蕭明在戰敗後被擒獲。
-
文獻例證
- 宋代曾鞏在《太祖皇帝總序》中提到,對待投降或被俘的敵方首領,應避免多次羞辱,體現了古代對俘虜處置的倫理觀念。
- 清代王士禛的筆記中,也通過“道遇鐵騎絡繹,竟免俘執”的叙述,側面反映了戰争中的俘獲場景。
-
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該詞常見于史書、軍事記錄及古典文學中,多用于描述戰争結果或人物命運轉折。例如“就俘執”指主動投降或被俘的狀态,隱含被動性。
-
近義詞與關聯詞
類似詞彙包括“俘獲”“擒拿”“虜獲”等,但“俘執”更強調通過武力控制的結果,且帶有書面語色彩。
-
總結
“俘執”是古代漢語中描述軍事俘獲行為的典型詞彙,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典文本或曆史事件時仍具重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俘執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俘執(fú zh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抓住了俘虜。在古代戰争中,一方戰勝敵人後,往往會抓住敵方的士兵或民衆作為俘虜,這時就可以使用“俘執”來形容這一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俘執的部首是亻,也就是說,最左邊的一筆是人字旁。它的拆分筆畫是7畫。
來源和繁體
俘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是由人字旁亻和執(zhí)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在繁體字中,寫作俘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俘執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上方的亻可能更加扁平,而下方的執可能更加曲折。然而,整體來說,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
例句
1. 在戰場上,勇敢的将士俘執了敵方的首領。
2. 俘執敵人不僅是一種勝利,也是一種責任。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俘虜、執掌、抓捕
近義詞:俘獲、捉拿、擒獲
反義詞:釋放、放歸、放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