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愆陽的意思、愆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愆陽的解釋

亦作“ 愆暘 ”。陽氣過盛。本謂冬天溫和,有悖節令。後亦指天旱或酷熱。《左傳·昭公四年》:“夫冰以風壯,而以風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徧,則冬無愆陽,夏無伏陰。” 杜預 注:“愆,過也。謂冬溫。”《逸周書·時訓》:“草木不黃落,是為愆陽;蟄蟲不鹹俯,民多流亡。” 唐 白居易 《祈臯亭神文》:“去秋愆陽,今夏少雨,實憂災沴,重困 杭 人。” 前蜀 杜光庭 《神仙感遇傳·釋玄照》:“今愆暘經時,國内荒饉,可緻甘澤,以救生靈。” 明 劉基 《次韻石末公闵雨》:“豈意愆陽為沴氣,忽過炎夏到秋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愆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ān yáng,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1. 基本解釋
    指陽氣過盛,原本特指冬季氣候反常的溫暖(違背節令),後引申為幹旱或酷熱的氣候異常現象。例如《左傳·昭公四年》提到“冬無愆陽”,即冬季不應過度溫暖。

  2. 詳細釋義

    • 古義:冬季溫和、缺乏寒冷,如《左傳》中“冰以風壯”一段,強調藏冰與用冰的規範,以調節氣候,避免“愆陽”與“伏陰”(夏季異常陰冷)。
    • 引申義:唐代白居易《祝臯亭神文》中“去秋愆陽,今夏少雨”,此處指秋季幹旱少雨,擴展為四季中異常炎熱或幹旱的現象。
  3.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後世文學作品(如唐代詩文)沿用并擴展其含義,從冬季氣候異常泛化為泛指氣候失調。

  4. 用法演變
    古代多用于描述自然現象與節令的沖突,現代則更側重氣候學意義上的異常,如極端高溫或幹旱。

總結來看,“愆陽”既是一個描述自然規律的詞彙,也反映了古代對天人關系的哲學思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及漢典等古籍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二

愆陽——一個充滿詩意的詞彙

愆陽,是一個富有詩意的漢字,它由兩個部分組成——"愆"和"陽"。

愆:
拆分部首:心匕
筆畫:8畫
"愆"是一個意義豐富的字,它主要表示"過失、過錯"的意思,也可以指"違反"或"偏差"。在古代漢字書法中,"愆"的寫法與現代相似,它采用了古代的繁體字形。

陽:
拆分部首:⺣旦
筆畫:9畫
"陽"字意味着太陽,也可以表示光明和熱情。在古代,"陽"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它使用了古代的繁體字形。

源自《詩經》:
"愆陽"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經典《詩經》中,其中一句詩寫道:“愆固不可為,運咎将自遺。”這句詩意味着一個人的過失或過錯是不可避免的,它将會帶來不好的運氣和災難。這個詞彙因此形成了"愆陽"的意思。

繁體寫法:
"愆陽"的繁體寫法為「愆陽」,這種寫法更加傳統,它是一種讓人感到溫暖和舒適的字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愆陽"這兩個字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除了"愆"字的結構略有不同。在古代,"愆"字的上半部分是由"⺙"取代的,它意味着人的心思和思維的錯誤。

例句:
1. 他的愆陽導緻了這次失敗。(他的錯誤導緻了這次失敗。)
2. 她雖然違反了規定,但她的愆陽得到了原諒。(她雖然違反了規定,但她的過錯得到了原諒。)

組詞:
愆人(犯錯的人)、愆尤(錯誤)。

近義詞:
過失、錯誤、過錯。

反義詞:
無過、無錯(沒有過失,沒有錯誤)。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