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愆陽的意思、愆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愆陽的解釋

亦作“ 愆暘 ”。陽氣過盛。本謂冬天溫和,有悖節令。後亦指天旱或酷熱。《左傳·昭公四年》:“夫冰以風壯,而以風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徧,則冬無愆陽,夏無伏陰。” 杜預 注:“愆,過也。謂冬溫。”《逸周書·時訓》:“草木不黃落,是為愆陽;蟄蟲不鹹俯,民多流亡。” 唐 白居易 《祈臯亭神文》:“去秋愆陽,今夏少雨,實憂災沴,重困 杭 人。” 前蜀 杜光庭 《神仙感遇傳·釋玄照》:“今愆暘經時,國内荒饉,可緻甘澤,以救生靈。” 明 劉基 《次韻石末公闵雨》:“豈意愆陽為沴氣,忽過炎夏到秋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愆陽(qiān yáng)是漢語中具有特殊氣象學意義的詞彙,指冬季氣候異常溫暖的現象,屬于古代物候觀測術語。其核心含義可分解為:

  1. 詞義溯源

    "愆"本義為過失、失常,《說文解字》釋作"過也";"陽"指陽氣。二字組合表示陽氣過盛導緻的季節異常,《漢語大詞典》定義為"陽氣過盛,指冬溫"。

  2. 文獻實證

    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冬無愆陽,夏無伏陰",記錄冬季不應出現的溫暖現象。東漢鄭玄注《周禮》時強調"愆陽,冬有異暑",進一步佐證其特指冬季氣候失常的用法。

  3. 科學關聯

    現代氣象學将類似現象稱作"暖冬",但古代"愆陽"更強調陰陽失衡的哲學觀,《呂氏春秋·仲冬紀》将之與"諸蟄則死"的生态影響并論,體現古人"天人相應"的觀察體系。

  4. 文化衍生

    該詞衍生出"愆陽之愆"的成語,比喻事物發展違背自然規律,清代顧炎武《日知錄》曾用"今歲愆陽"描述氣候異變,延續其警示生态失衡的語義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愆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ān yáng,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1. 基本解釋
    指陽氣過盛,原本特指冬季氣候反常的溫暖(違背節令),後引申為幹旱或酷熱的氣候異常現象。例如《左傳·昭公四年》提到“冬無愆陽”,即冬季不應過度溫暖。

  2. 詳細釋義

    • 古義:冬季溫和、缺乏寒冷,如《左傳》中“冰以風壯”一段,強調藏冰與用冰的規範,以調節氣候,避免“愆陽”與“伏陰”(夏季異常陰冷)。
    • 引申義:唐代白居易《祝臯亭神文》中“去秋愆陽,今夏少雨”,此處指秋季幹旱少雨,擴展為四季中異常炎熱或幹旱的現象。
  3.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後世文學作品(如唐代詩文)沿用并擴展其含義,從冬季氣候異常泛化為泛指氣候失調。

  4. 用法演變
    古代多用于描述自然現象與節令的沖突,現代則更側重氣候學意義上的異常,如極端高溫或幹旱。

總結來看,“愆陽”既是一個描述自然規律的詞彙,也反映了古代對天人關系的哲學思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及漢典等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拔解鄙吝複萌蟬佩創改畜德錯開丹泥箪瓢陋巷道官獨門兒耳目之欲房友反應式鋒芒不露負盟負藝恭奴規整估客寒宂黑沉虹勢滉然萑蔰減筆字驕傲交締急步九征昆台樂萬淩鋤靈笤流水行雲龍香硯隆祚亂葬崗子輪廓眉門美孜孜南式披霜冒露洽購錢神俏成俏敗衢鼓軥辀蛇蛭事績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食馬攤飯同德托景翫物聞令五讓霞矯顯盜瑕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