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文帝 嘗令 東阿王 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6*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後以“七步成詩”稱人才思敏捷。 朱自清 《誦讀教學》:“所謂‘耳治’、‘口治’、‘目治’這誦讀教學三部曲,日漸純熟,則古人的‘一目十行’、‘七步成詩’,并非難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七步成詩漢語 快速查詢。
“七步成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該典故最早見于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因忌憚弟弟曹植的才華,命其七步内作詩,否則處死。曹植應聲而作《七步詩》,以“煮豆燃萁”隱喻兄弟相殘,最終令曹丕羞愧。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引自)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背景或詩詞分析,可參考《世說新語》或相關曆史文獻。
「七步成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隻需七步就能寫出一首詩。這個成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後漢書·雷總傳》中。雷總是東漢時期的一位宦官,他的才華出衆,能夠七步寫成一首巧妙的詩句,因此得到了這個稱號。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七」字拆分:一一丿、丶、一
「步」字拆分:行、蔔、十
「成」字拆分:ㄣ、十、水
「詩」字拆分:詞、言
這個成語的繁體字是「七步成詩」。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七」字的古代寫法為「柒」,「步」字的古代寫法為「歩」,「詩」字的古代寫法為「詩」。
一些例句使用了「七步成詩」這個成語:
他具備了七步成詩的才華。
你能否七步成詩,以示你的才華?
以下是一些與「七步成詩」相關的組詞:
七步稱王、成詩作品、行詩之步、文壇才子、詩人天賦。
與「七步成詩」意思相近的詞是「舉一反三」,意為從一個事物推及其他事物,表示能夠運用靈活的想象力和判斷力。
與「七步成詩」意思相反的詞是「千挑萬選」,意為經過長期的選擇和篩選才能選出最優秀的人或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