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pular stories] 流傳于我國古代民間的一種文學形式。對古代長篇小說的民族風格産生很大影響,采用說唱方式,宋代達到其水平之頂峰,從韻體、散體發展為單純散體,例如《三國志評話》
我國古代民間流行的口頭文學形式,有說有唱, 宋 代盛行,由韻體散體相間發展為單純散體,如以散文為主的《三國志平話》、《五代史平話》。《水浒傳》第一一○回:“ 燕青 隻得和他挨在人叢裡,聽的上面説平話,正説《三國志》,説到 關雲長 刮骨療毒。”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劄》:“昨日 河南 侯公子 ,送到茶資,約定今日午後來聽平話。”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二篇:“然在市井間,則别有藝文興起。即以俚語著書,叙述故事,謂之‘平話’,即今所謂‘白話小説’者是也。”
平話(píng huà)是漢語詞彙,主要有兩層含義:
指宋元時期流行的一種口頭文學形式,以白話叙述為主,穿插韻文,内容多講述曆史故事或民間傳說。表演者稱為"說話人",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吸引聽衆。此義項源于宋代市民文化興盛時期,是後世評書、評話的雛形。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3卷,第245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周贻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第七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特指廣西部分地區使用的漢語方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主要分布在桂林、柳州、賀州等地。其語音保留中古漢語特征(如全濁聲母清化),詞彙和語法受粵語、西南官話影響,與當地少數民族語言(如壯語)亦有交融。
來源: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綜合卷)"平話"條目(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連進《廣西平話研究》第一章(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作為方言的"平話"在1987年《中國語言地圖集》中被列為獨立方言區,學術界定存在"桂北平話"與"桂南平話"之分,部分學者認為桂南平話更接近粵語勾漏片。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語言地圖集·漢語方言卷》(商務印書館,2012年)
覃遠雄《桂南平話研究》方言比較章節(民族出版社,2017年)
“平話”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釋義:
定義
平話是宋元時期流行于民間的口頭文學形式,以講史為主,采用說唱結合的方式演繹曆史故事。宋代達到鼎盛,代表作品如《三國志平話》《五代史平話》等。
形式演變
曆史地位
平話對明清白話小說的民族風格産生深遠影響,被視為古代長篇小說的雛形。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認為平話是白話小說的起源。
現代漢語中,“平話”也指廣西地區的一種方言,屬漢語分支,使用人口約200萬。但學術界對其歸屬存在争議,部分學者歸入粵語,部分認為屬獨立方言。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文學作品或方言分布,可進一步查閱《三國志平話》原文或方言研究文獻。
辦課奔跑秉志憯憯春作大清早點滴黩煩法旨風兵草甲父世縣鈎攝歸色寒居皓旰賀電赫怒花雪誨淫嫁狗逐狗講集餞淚靜躬鯨鯤矜貴巨衍開成石經嵁巗款語溫言崃山涼意練鵲賃書六兒鸾伏漫羨門構母臨穆生膩玉尼阻弄破遷賄契機青篛起事三段蛇筋沈晦慎舉試翼收網四清六活損費太平翁翁天華亂墜挑牙文治武力相國心包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