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前令。過去的訓令。 漢 張衡 《上疏請專事東觀收檢遺文》:“臣仰幹史職,敢徼官守,竊貪成訓,自忘頑愚。” 張震澤 校注:“成訓,過去發過的訓令,指曾受命做太史令。”
(2).前人成文的教誨。《文中子·王道》:“餘小子,獲覩成訓,勤九載矣。” 唐 王勃 《<續書>序》:“躬奉成訓,家傳異聞,猶恐不得門而入。” 嚴複 《<穆勒名學>按語》:“若以中學言之,則古書成訓十九皆然。”
“成訓”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過去的訓令或規定
指曆史上已頒布的政令、法規或官方指令。例如漢代張衡在《上疏請專事東觀收檢遺文》中提到“竊貪成訓”,此處“成訓”即指其擔任太史令時接受的官方訓令。
前人成文的教誨或準則
指古代典籍或先賢留下的教導。如《文中子·王道》中“獲覩成訓”指遵循前人的文獻教導;唐代王勃也在《續書序》中提到“躬奉成訓”,強調對傳統經典的尊崇。
曆史文獻中的引用
漢代張衡的奏疏、唐代王勃的序文均以“成訓”表達對既有規範或典籍的遵循。嚴複在《穆勒名學》按語中也提到“古書成訓”,強調傳統學術的延續性。
現代造句示例
如“完成訓練任務”(的例句),此處“成訓”偏向字面組合(完成訓練),與詞彙本義關聯較弱,需注意語境區分。
“成訓”作為名字時,“成”象征成功、成就,“訓”指教導、準則,整體寓意能力出衆且遵循規範(參考的姓名解析)。
“成訓”既可指曆史政令,也可指典籍教誨,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姓名案例,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文獻及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