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擿罰的意思、擿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擿罰的解釋

責罰。 清 王晫 《今世說·德行》:“﹝ 荊元 ﹞召不率教者前,責之曰:‘某年月日,以某事應擿罰。’雖甚頑梗,若撻於市無所容,退而相戒莫敢犯。”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擿罰”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擿罰”讀作tī fá,意為責罰,指對錯誤行為進行懲戒或處罰。該詞屬于較為古雅的用法,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2. 出處與語境
出自清代王晫《今世說·德行》中的記載:“召不率教者前,責之曰:‘某年月日,以某事應擿罰。’” 描述了對不服從教導者的懲戒場景,強調通過公開責罰達到警示效果。

3. 結構與詞義分析

4. 使用特點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文書,現代語境下更常用“處罰”“責罰”等替代詞。其強調通過懲戒使人悔改,與單純體罰有所區别。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今世說》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擿罰是什麼意思

擿罰(zhì fá)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用手或棍棒等打擊、懲罰。在古代社會中,它常常用于指代對違法者的處罰或懲罰。

拆分部首和筆畫

擿罰的部首是手(扌)和罒,其拆解部首的作用是輔助理解漢字的構造和義項。擿罰的總筆畫數為13畫,其中擿的筆畫數為7畫,罰的筆畫數為6畫。

來源和繁體

擿罰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語,在《說文解字》這本古代漢字字典中有相關的記載。在台灣和香港地區,擿罰常被寫成「擿罰」的繁體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擿罰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體,但整體上的結構和形态與現代寫法相似。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擿的寫法為「耆敷」,罰的寫法為「殺也」。雖然細節有所不同,但整體呈現的意思是相同的。

例句

1. 他因為犯了重罪而受到了嚴厲的擿罰。

2. 犯反動罪行者,必将受到法律的擿罰。

3. 為了維護社會秩序,我們不能寬容那些應該受到擿罰的人。

組詞

擿罰常常與其他詞彙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詞組,例如:

1. 懲罰(chěng fá):用于指代對不當行為進行懲戒或處罰。

2. 鞭撻(biān tá):用手中的鞭子或棍棒進行體罰。

3. 斥責(chì zé):用言辭或行為對别人表示不滿或批評。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懲罰、處罰、體罰。

反義詞:寬容、饒恕、原諒。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