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ough books to make the ox carrying them sweat or to fill a house to the rafters—an immense number of books] 形容書籍存放很多。用牛運輸,牛累得出汗;書堆滿屋子,頂到棟梁
又有徒黨傳習,日不 暇給,又其書汗牛充棟。——宋· 陸九淵《與林叔虎書》
唐 柳宗元 《文通先生陸給事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謂書籍存放時可堆至屋頂,運輸時可使牛馬累得出汗。後用“汗牛充棟”形容著作或藏書極多。 宋 陸遊 《冬夜讀書有感》詩:“汗牛充棟成何事,堪笑迂儒錯用功。”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元代稗史》:“ 宋 人頗好著述,一代小説,幾至汗牛充棟,今流傳者尚不下數百種。” ********* 《患難馀生記》第三章:“生活書店所出版的書籍更是汗牛充棟,不可勝數。”
“汗牛充棟”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于形容書籍或文獻數量極多,具體解釋如下:
這一成語不僅描述書籍數量多,更隱喻對知識的重視與積累的艱辛,體現了中華文化對學識的推崇。
“汗牛充棟”是一個成語,形容書籍或文獻等極其豐富,數量非常多。
詞語“汗牛充棟”的部首分别是水(氵),牛(牜),木(木),攵。拆分後的筆畫總數為27畫。
這個成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曆史上的文學作品《戰國策》中的一篇名為《齊趙交財》的篇目。其中有一句話寫道:“斬馬劈牛,恣其所獲。”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的一種現象:夏商周三代時期流傳下來的文獻非常豐富,數量如此之多以至于能把牲畜殺掉而堆積得像山一樣高。
繁體字“汗牛充棟”也有相同的意思。
在古代,對漢字的書寫方法有所不同。對于“汗牛充棟”這個成語,古代寫法是“汗牛滿棟”,字形上略有差别,但意思相同。
1. 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多得像是汗牛充棟,你可以找到各種你感興趣的書籍。
2. 這個博物館陳列了大量的古代文物,數量如此龐大讓人感覺汗牛充棟。
汗牛充棟并不會組成其他的詞語,它本身已經是一個成語。
近義詞包括書山高疊、累牍滄海,這些成語都用來形容文獻或書籍的豐富而繁多。
反義詞指的是與“汗牛充棟”相反的詞語,例如“一文不值”、“寥若晨星”等,用來形容非常貧乏或者稀少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