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結在樹木上的一種露水。古人迷信,認為不祥之兆。 宋 王陶 《談淵》:“翰林侍講學士 杜鎬 ,博學有識。都城外有墳莊,一日若有甘露降布林木。子姪輩驚喜,白於 鎬 。 鎬 味之,慘然不懌。子姪啟請, 鎬 曰:‘此非甘露,乃雀餳。大非佳兆,吾門其衰矣。’”一說,即甘露,祥瑞之兆。 宋 王欽臣 《甲申雜記》:“冬月常出木醴, 後主 以為甘露之瑞,俗呼為雀餳。”
“雀饧”是一個較為冷僻的詞彙,其含義存在兩種不同解釋:
露水凝結說(出自)
指凝結在樹木上的一種露水,古人認為這種自然現象帶有不祥之征兆。例如《本草綱目》等古籍中可能記載過類似現象。
成語比喻說(出自)
由“雀”(象征能力出衆的鳥類)和“饧”(甜食)組成,比喻人的才華或能力非凡,如同雀鳥食用甜食後表現出色,可用于贊美或自嘲語境。
注意: 兩種解釋來源差異較大,可能因古籍版本或語境不同而産生分歧。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背景判斷詞義。若用于文學創作或學術研究,需進一步核查權威典籍或聯繫上下文分析。
《雀饧》是一個詞語,其含義指的是通過一種特殊的加工方法将麻雀處理成饧食品。
《雀饧》這個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雀”字的部首是“隹”,第一筆是橫折鈎;“饧”字的部首是“食”,第一筆是橫。
《雀饧》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時中的《農書正中直擊》一書中,是其所著的一本農書。其中詳細介紹了如何制作以麻雀為原料的饧食品。
《雀饧》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雀餅」。
在古代,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常見的古代寫法是「鵲餅」,其中,“鵲”是對“雀”字的古代稱呼。
1. 他們在村子裡制作了一批美味的雀饧,供應給客人品嘗。
2. 我嘗試着烹饪了一些雀饧,雖然制作過程繁瑣,但味道确實很不錯。
《雀饧》這個詞在組詞中可以作為名詞或形容詞的一部分,如“制作雀饧”、“雀饧美味”等。
在近義詞方面,和《雀饧》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禽類食品”、“鳥類美食”等。
和《雀饧》意思相反的詞語很少,可以考慮用沒有加工過的麻雀的名稱,如“生雀”、“野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