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鹑衣。 唐 駱賓王 《寒夜獨坐遊子多懷簡知己》詩:“鶉服長悲碎,蝸廬未蔔安。” 唐 權德輿 《祗役江西路上以詩代書寄内》:“鶉服我久安,荊釵君所慕。”
“鹑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鹑服”字面指鹌鹑的羽毛,因鹌鹑羽毛短而雜亂,古人将其比喻為破舊、簡陋的衣服,與“鹑衣”同義。這一比喻源于鹌鹑尾部羽毛光秃,形似縫補多次的衣物。
來源與用法
使用場景
“鹑服”通過動物特征隱喻物質匮乏,是古代漢語中生動的意象表達,兼具文學性與文化内涵。
鹑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穿着象鹑(一種禽鳥)羽毛做成的服裝。這種服裝在古代常用來描述貴族或者官員所穿着的盛裝。
從部首和筆畫來看,鹑(chún)的部首為鳥(鳥),總共有十三個筆畫;而服(fú)的部首為月(⺆),總共有七個筆畫。
鹑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封禅書》(戰國時期的文獻)中。在古代,穿着鹑服是一種炫耀身份和權勢的象征。貴族或者高級官員穿着鹑服參與宴會或者慶典活動,以展示自己的威嚴和地位。
鹑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鹑在古代的寫法為䩄,而服的古代寫法則為㝗。
以下是一個例句,展示鹑服的用法:
古代皇帝在重要的宮廷儀式上身穿華麗的鹑服,彰顯其尊貴的地位。
關于組詞,鹑服并沒有直接相關的組詞。但是可以通過組合其他詞語來表示相關意思,比如鹑服飾、鹑服制作等。
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華服、盛裝等詞語來替代鹑服,用以表達類似的意思。
反義詞可以使用樸素、簡樸等詞語來表達與鹑服相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