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公事和私事不能兩全。《左傳·成公八年》:“禮無加貨,事無二成。” 杜預 注:“公私不兩成。”
“事無二成”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ì wú èr chéng,其核心含義是公事和私事不能兩全,強調在公私事務之間難以兼顧。
出處與典故
源自《左傳·成公八年》:“禮無加貨,事無二成。” 杜預注解為“公私不兩成”,即公事與私利無法同時達成。
結構與用法
應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因職責與個人利益沖突而難以平衡的情境。例如:
他因工作繁忙無法陪伴家人,正是“事無二成”的體現。
部分網絡釋義(如“事情未完成”)存在偏差,需結合權威文獻理解其本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原文及曆代注釋。
《事無二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事情往往不會一帆風順,很少會一次就成功。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事”、“無”、“二”和“成”。下面将詳細介紹每個字的部首和筆畫數。
拆分部首和筆畫:
- 事(部首:亅,筆畫數:8)
- 無(部首:無,筆畫數:4)
- 二(部首:二,筆畫數:2)
- 成(部首:戈,筆畫數:4)
來源和繁體:
《事無二成》成語最早出自《淮南子•天文訓》,原文為:“以道施圓,沒有因而為方;神領之,無事(虛無)無為而成(成功)。然而堯往,禹繼,非學而成;舜立,禹判,非故而成。” 繁體字為「事無二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無」字常用「旡」來代替;而「成」字有時候會寫成「戠」。所以《事無二成》也能夠寫作「旡二戠成」。
例句:
他努力工作了很久,但是事業總是事無二成。
組詞:
- 事情(shì qíng)
- 無所成就(wú suǒ chéng jiù)
- 二話不說(èr huà bù shuō)
- 成功(chéng gōng)
近義詞:
- 一帆風順
- 暢順如意
- 事必躬親
反義詞:
- 一蹶不振
- 半途而廢
- 打草驚蛇
總的來說,成語《事無二成》指的是很少有事情一次就能成功的道理,經常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和堅定的決心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