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百姓,保護扶持使之安定。《書·畢命》:“越三日壬申,王朝步目 宗周 ,至于 豐 ,以 成周 之衆,命 畢公 保釐東郊。” 孔 傳:“用 成周 之民衆,命 畢公 使安理治正 成周 東郊,令得所。” 唐 王維 《送韋大夫東京留守》詩:“名器苟不假,保釐固其任。” 清 曹寅 《送施浔江方伯之任湖南》詩:“保釐藍縷功非細,開拓窮荒慮必周。”
“保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側重,具體解釋如下:
現代常用義
指“維護利益,保護權益”,由“保”(保護)和“厘”(引申為利益)組合而成。常用于描述個人或團體為維護合法權益而采取行動的場景,如工作、生活等領域。
古典文獻義
在古籍中,“保厘”多指“治理百姓,保護扶持使之安定”,例如《尚書·畢命》記載:“命畢公保釐東郊”,唐代王維詩中也有“保釐固其任”的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尚書》或唐代詩文。
保厘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表達對某人或某事物的喜愛和欣賞之情。它可以表示對某人的贊美,也可以表達對某事物的喜愛和鐘愛之情。
保厘的部首是保,總共有5個筆畫。
保厘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據推測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書中。在古代,保厘多用于描述貴族對某人的傾慕與贊美之情。
在繁體字中,保厘的寫法保畾。
在古時候,保厘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厘字在古代會寫為釐,而現代常用的寫法是厘。此外,保厘在古代還有用作單位的含義,表示物品的分割和衡量。
1. 他是一個相貌出衆,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備受大家保厘。
2. 這首歌的旋律優美動聽,讓人對音樂産生了更深的保厘。
保厘不常用于構成其他詞語,但可以通過與其他詞語搭配形成一些新的表達,例如:保厘目标(對某人的追求目标),保厘物品(受人喜愛的物品)等。
近義詞:喜愛、愛慕、崇拜
反義詞:厭惡、憎惡、鄙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