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困境或困苦之中。 唐 李紳 《肥河維舟阻凍祗待敕命》詩:“食蘖苦心甘處困,飲冰持操敢辭寒。” 唐 許渾 《送林處士》詩:“處困道難固,乘時恩易酬。” 宋 邵雍 《首尾吟》:“ 堯夫 非是愛吟詩,詩是 堯夫 處困時。”
“處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處困”指生活在困境或困苦之中,強調個體處于艱難境遇的狀态。該詞由“處”(處理、置身)和“困”(困境)組成,字面可理解為“身處困境”。
核心内涵
該詞不僅描述客觀的困苦環境,還隱含應對困境的能力。如唐代李紳詩句“食蘖苦心甘處困”,體現甘于在困境中磨砺心志的态度;宋代邵雍“詩是堯夫處困時”,則展現通過創作排解困苦的智慧。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面對逆境時的狀态或策略,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出處或具體用例,可查閱《全唐詩》《伊川擊壤集》等文獻。
處困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口”和“囗”,其中“口”表示嘴巴的形狀,而“囗”則表示城市的圍牆或是圍繞周圍的界限。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1畫。
“處困”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的繁體字形為「處困」。在古代,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使用了偏旁部首“虍”,表示猛獸的頭部,而不是現代的“口”形狀。
下面是一個例句,展示了如何使用處困這個詞:
他在困境中艱難地處困,卻始終堅持下來。
由于處困包含了“處”和“困”兩個字,我們可以根據需要來組詞。例如,“處事”表示處理事務的能力,“困境”表示陷入困難的境地。
與處困詞義相近的詞語有“困擾”和“陷困”。其中,“困擾”表示困惑和擔憂,“陷困”表示被困在某個位置或狀态中。
處困的反義詞是“解困”。它表示擺脫困境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