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腹議的意思、腹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腹議的解釋

[unvoiced criticism] 嘴上沒說出,心裡對人有看法

詳細解釋

猶腹诽。《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羣談者受顯誅,腹議者蒙隱戮。” 劉良 注:“腹議,謂口不言而心惡之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腹議(fù y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感的詞彙,字面指"心中暗自議論",表示對他人言行持有不同意見卻未公開表達的狀态。該詞最早見于《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文中記載田蚡"腹诽而心謗",生動刻畫了表面服從、内心非議的矛盾心理。

從現代漢語詞典釋義來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嘴上不說,心裡有不同看法",強調内心活動與實際表現的差異性。《古代漢語詞典》則進一步說明其常與"心謗"連用,構成"腹诽心謗"的固定搭配,多用于描述古代臣子對君主政令的隱忍态度。

在語用層面,該詞常見于書面語境,如"面對不合理的決策,他隻能腹議卻不敢直言"。需要區分的是,"腹議"與"腹诽"存在細微差異:前者側重未言明的不同意見,後者則帶有更強烈的否定性評價。這種語義差别在《辭源》修訂本中有明确辨析。

網絡擴展解釋

“腹議”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嘴上沒有明确表達,但内心對人或事持有批評或不滿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詞強調“心口不一”,即表面不直接批評,卻在心裡暗自非議。例如《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中提到“腹議者蒙隱戮”,劉良注釋為“口不言而心惡之”。

  2. 出處與曆史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陳琳的檄文,用于描述當時對言論的壓制:公開談論者會被公開處決,而内心不滿者也會被暗中懲罰。這反映了古代對思想控制的嚴苛。

  3. 用法與語境
    現代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形容對他人行為、決策的隱性不滿。例如:“他對領導的決策腹議頗多,但始終未表露。”

  4. 近義詞對比

    • 腹诽:與“腹議”幾乎同義,但更強調“暗中譏諷”。
    • 非議:通常指公開批評,與“腹議”的隱蔽性形成對比。

需注意的是,該詞帶有負面色彩,多用于描述不直接溝通卻心存芥蒂的行為。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文選》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哀告賓服柏車白面館邦器寶章杯中渌閉元音不飏層掖逞強蛏田襯履蹬道刁小鬥店負鄙觀日玉館職顧化揮毫落紙谏説稽古振今急來報佛腳警論錦片前程幾至舉措失當居正空門面麗軌靈品騄駿麻擣買菜求益鬧掃髻内寇旁生魄袢熱确硌取暖人徑肉林儒域傻人始孩市阓手禀鼠齧蠧蝕說到做到私橐天民童養媳婦脫漏兔園冊晚生後學威柄文昌帝君毋我稀絕新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