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腹议的意思、腹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腹议的解释

[unvoiced criticism] 嘴上没说出,心里对人有看法

详细解释

犹腹诽。《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羣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 刘良 注:“腹议,谓口不言而心恶之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腹议(fù y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感的词汇,字面指"心中暗自议论",表示对他人言行持有不同意见却未公开表达的状态。该词最早见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文中记载田蚡"腹诽而心谤",生动刻画了表面服从、内心非议的矛盾心理。

从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来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嘴上不说,心里有不同看法",强调内心活动与实际表现的差异性。《古代汉语词典》则进一步说明其常与"心谤"连用,构成"腹诽心谤"的固定搭配,多用于描述古代臣子对君主政令的隐忍态度。

在语用层面,该词常见于书面语境,如"面对不合理的决策,他只能腹议却不敢直言"。需要区分的是,"腹议"与"腹诽"存在细微差异:前者侧重未言明的不同意见,后者则带有更强烈的否定性评价。这种语义差别在《辞源》修订本中有明确辨析。

网络扩展解释

“腹议”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嘴上没有明确表达,但内心对人或事持有批评或不满的态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词强调“心口不一”,即表面不直接批评,却在心里暗自非议。例如《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中提到“腹议者蒙隐戮”,刘良注释为“口不言而心恶之”。

  2. 出处与历史背景
    该词最早见于东汉陈琳的檄文,用于描述当时对言论的压制:公开谈论者会被公开处决,而内心不满者也会被暗中惩罚。这反映了古代对思想控制的严苛。

  3. 用法与语境
    现代多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形容对他人行为、决策的隐性不满。例如:“他对领导的决策腹议颇多,但始终未表露。”

  4. 近义词对比

    • 腹诽:与“腹议”几乎同义,但更强调“暗中讥讽”。
    • 非议:通常指公开批评,与“腹议”的隐蔽性形成对比。

需注意的是,该词带有负面色彩,多用于描述不直接沟通却心存芥蒂的行为。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文选》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百无一成比天高崇虚出防出鐩大单于但书单向大阵仗定海三总兵洞泄顿教二宋方来矾水风水封资修槀街官断官拘诡话欢故倱伅狐丘狐裘羔袖骄淫偈偈解羽津贴费儁俗军资库控扼孔疚坤元露一手盲风涩雨濛澒面型冥寿谋臣如雨扭角羚诺顔批答评估前哨战岐道青贮鳅蚖缺雨柔情侠骨舒颜四兽四肢百骸唐皇通州违规无功而禄乡园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