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昌帝君的意思、文昌帝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昌帝君的解釋

亦稱“ 文昌帝 ”。亦稱“ 文昌君 ”。即 梓潼帝君 。《明史·禮志四》:“ 梓潼帝君 者,記雲:‘神姓 張 名 亞子 ,居 蜀 七曲山 ,仕 晉 戰沒,人為立廟。 唐 宋 屢封至 英顯王 。道家謂帝命 梓潼 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 元 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韻》:“熱如火,福德君,庸人父母;冷如冰, 文昌帝 ,秀士宗師。” 清 袁枚 《新齊諧·七盜索命》:“今年除夕,渠之姓名将被 文昌君 送上天榜。” 清 恽敬 《文昌宮碑陰錄》:“ 文昌帝君 之祀,不知其所始。”參見“ 梓潼帝君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昌帝君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主管文運、科舉、功名的神祇,其信仰體系融合了道教神學與儒家文化。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文昌帝君本名張亞子,原為四川梓潼的地方神祇,因護佑科舉士子顯靈,自元代起被敕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正式納入道教神仙體系。其形象通常為頭戴官冠、手持如意或文卷的文人造型,象征"魁星點鬥,獨占鳌頭"的科舉文化内涵。

在職能演變方面,明代《梓潼帝君化書》記載其神格經曆三次重要轉變:最初作為雷神鎮壓瘟疫,後轉化為守護蜀地的武将,最終定型為掌管天下士人祿籍的文運之神。這種轉變與唐宋時期科舉制度完善密切相關,清代《欽定科場條例》更明确規定新科進士需至文昌宮行謝恩禮。

現代民俗學者袁珂在《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中指出,文昌信仰包含"孝友、仁德"的倫理内核,其勸善書《文昌帝君陰骘文》将科舉功名與道德修養直接關聯,形成"天人感應"的獨特文化邏輯。現存重要祭祀場所包括四川七曲山大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北京文昌閣,每年農曆二月初三的誕辰日仍保持科舉時代祭典儀軌。

網絡擴展解釋

文昌帝君是中國民間信仰和道教中的重要神祇,主要掌管士人的功名祿位、考試運程與文化發展。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名稱與起源

  1. 名稱含義
    “文昌”本為星宿名,指北鬥七星中的文昌六星(又稱文曲星),象征文運與功名。因古人認為此星宿主宰科舉仕途,逐漸被神格化,并與四川地區的梓潼神張亞子信仰融合,形成“文昌帝君”的稱號。

  2. 曆史淵源
    文昌帝君的原型之一是晉代四川人張亞子,他因孝行和戰死後被尊為地方保護神,唐宋時期受朝廷敕封,元代被正式封為“文昌梓潼帝君”,從此成為全國性的科舉之神。


二、職能與象征

  1. 核心職能
    掌管功名祿位、考試運勢,同時延伸至智慧、學業、職場晉升等領域。道教經典中還賦予其“消劫行化、救苦解難”的職責,涉及財運、婚姻等人生多方面。

  2. 形象特征
    常被描繪為手持書卷的文官形象,左右侍童“天聾”“地啞”象征考試公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三、文化影響

  1. 科舉與教育
    自宋代起,文昌帝君成為科舉學子的普遍信仰,民間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農曆二月初三為其誕辰,學子多于此日祭拜祈福。

  2. 經典文獻
    道教《文昌寶诰》記載其聖號與功德,稱其“司祿職貢舉真君”“消劫行化更生永命天尊”。


四、相關别稱

如需進一步了解祭祀習俗或經文内容,可參考道教典籍及四川梓潼文昌祖庭的相關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包程摽格孱鈍抽檢穿靴戴帽得失相半二情惡食防洪方袍客翻修飛珠濺玉腹鳍個侬革言骨殖匣韓彭橫草不拿,豎草不拈禾束諱日忽睨薦饑繼承法殛罰金宮九日開台鑼鼓課僮狼瘡類推隸古馬船馬人憫貧密山膩香淺浮雕褰舉全精忍口鋭立勝民申結神考濕潤潤手拜庶女告天疏牾束置死冤家遂石探珠屯居威能舞雩湘妃鼓瑟鄉佐嘯天犀柄麈尾西方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