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脫漏的意思、脫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脫漏的解釋

[be left out;be missing;be omitted] 漏掉,遺漏

這裡脫漏了一行

詳細解釋

遺漏;漏掉。 南朝 宋 裴松之 《上<三國志>注表》:“ 壽 書銓叙可觀,事多審正,誠遊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於略,時有所脫漏。” 唐 杜甫 《又觀打魚》詩之一:“小魚脫漏不可記,半死半生猶戢戢。”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阙文》:“ 桓公 四年七年,闕秋冬二時, 定公 十四年,闕冬一時……皆《春秋》之闕文,後人之脫漏也。” 魯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脫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遺漏、漏掉:指因疏忽或疏失導緻的内容缺失。例如文字、物品等未被記錄或保存。
  2. 詐騙(古義):在元代文獻中曾表示通過欺騙手段獲取財物,如周密《武林舊事》中“假借聲勢脫漏財物”。

二、引證與用法

  1. 文學典籍中的用例

    • 唐代杜甫《又觀打魚》詩句“小魚脫漏不可記”,以“脫漏”形容未被捕撈的小魚,引申為未被記錄的事物。
    • 宋代楊時《鄱陽湖觀打魚》中“脫漏百無十”,描述漁網漏魚的情景,暗喻遺漏現象。
  2. 曆史文獻注釋

    • 南朝裴松之在《三國志注表》中提到史書“時有所脫漏”,指史料的缺失。
    •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用“脫漏”分析《春秋》中季節記載的缺漏。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使用注意

若需進一步查閱古代詩詞用例或文獻原文,中标注的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脫漏》這個詞的意思

《脫漏》是一個動詞詞組,意思是指某物或某人由于疏忽或意外而洩漏或逃脫。這個詞常常用來描述洩露秘密、逃脫懲罰等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脫漏》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氵”。其中,“⺊”是表示“身體”的部首,提醒了我們“脫漏”與人體有關;“氵”是表示“水”的部首,暗示了洩漏的含義。

根據這兩個部首組合的方式拆分,《脫漏》共有8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脫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繁體字中,“脫”字的構造是“⺊”和“兀”的組合,而“漏”字的構造是“氵”和“屚”的組合。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脫漏》這個詞的書寫方式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詳細的資料,我們無法準确了解古代該詞的具體寫法。

例句

1. 他不小心把機密文件脫漏給了記者,導緻了很大的麻煩。

2. 這家公司的保密措施太差了,總是有機密信息脫漏。

3. 孩子們不小心讓門打開了,小狗脫漏了家門,跑到了外面。

組詞

1. 脫落:指物體從原來的位置掉下或分離。

2. 漏洞:指事物中的缺點或不足。

3. 洩露:指将秘密或消息透露給他人。

近義詞

1. 暴露:指将原本隱藏的事情或真相展示出來。

2. 出爐:用于指剛剛完成或剛剛取出冷卻好的物品。

反義詞

1. 防止:指采用措施或手段阻止某事的發生。

2. 保持:指将某種狀态或狀态維持在一定水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