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left out;be missing;be omitted] 漏掉,遺漏
這裡脫漏了一行
遺漏;漏掉。 南朝 宋 裴松之 《上<三國志>注表》:“ 壽 書銓叙可觀,事多審正,誠遊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於略,時有所脫漏。” 唐 杜甫 《又觀打魚》詩之一:“小魚脫漏不可記,半死半生猶戢戢。”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阙文》:“ 桓公 四年七年,闕秋冬二時, 定公 十四年,闕冬一時……皆《春秋》之闕文,後人之脫漏也。” 魯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
"脫漏"是漢語中表示文字或内容缺失的專有詞彙,《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文字、内容等遺漏或缺失的現象"(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該詞由"脫"與"漏"兩個語素複合構成:"脫"取《說文解字》"消肉臞也"的引申義,表示脫離原有位置;"漏"據《廣雅》訓為"遺也",指事物從孔隙中流失。二者結合形成"脫離原有位置而遺漏"的核心語義。
在具體使用中,"脫漏"特指文獻抄錄或内容轉述過程中産生的非故意性缺失。如《後漢書·律曆志》載"史官候注曆有脫漏",即指官方文獻記載存在缺漏。清代趙翼《陔餘叢考》"唐人避諱之例,有特缺筆者"的表述,佐證了古代文獻脫漏現象的客觀存在(來源:中華書局《二十四史》)。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學術領域,《漢語大詞典》列舉"脫漏重要數據将影響研究結論"的用法(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其近義詞"疏漏"側重主觀疏忽,"阙漏"強調客觀空缺,而"脫漏"則同時包含傳遞過程失誤與載體損壞導緻缺失的雙重含義。
“脫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釋:
文學典籍中的用例
曆史文獻注釋
若需進一步查閱古代詩詞用例或文獻原文,中标注的來源。
白夾薄惡飽嗝餅茶不忮不求鸧麋刬剔沖鋒舟重味出乎磁懸浮列車寸隙大遐斷頭路溝通貴籍海陸風寒铓憨笑毫米橫財橫草之功黃登登寰瀛牋檄奸臧借秦金剛揭谛競奮禁耐卺飲寬護裈褲祿米眉言渺彌靡币蜜荔枝烹金牽費遣行氣沖牛鬥企禱親禮窮破绮贍齊武拳頭上立得人,肐膊上走得馬認族日久天長鋭利涉水靴壽人壽山福海私積同群忘餐廢寝穩住架顯顯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