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事馬馬虎虎應付一下,塞責了事。《文明小史》第十一回:“抄上幾十聯,也可以敷衍搪塞。”
“敷衍搪塞”是一個漢語成語,由“敷衍”和“搪塞”兩個近義詞組合而成,表示對事情不認真負責、馬虎應付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做事或處理問題時,表面上應付了事,缺乏責任心,用模棱兩可或欺騙性的方式推脫責任。例如《文明小史》中提到“抄上幾十聯,也可以敷衍搪塞”,即通過簡單複制來應付差事。
詞語結構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工作、學習或人際交往中不認真、消極應對的行為。例如:
出處與示例
該成語最早見于清代小說《文明小史》,例句如“抄上幾十聯,也可以敷衍搪塞”。現代用法中,蔡東藩在《民國通俗演義》中也曾使用,形容官員用公文應付差事。
語法與感情色彩
屬貶義成語,通常作謂語、賓語或定語(如“敷衍搪塞的态度”),結構為聯合式。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如“敷衍了事”“虛與委蛇”),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敷衍搪塞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意思是馬馬虎虎地應付或回答,沒有真正付出努力或認真對待。它常用來描述一個人對事情不負責任、不專心、不用心的态度。
段落2(構成):敷衍搪塞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敷(fū)是左右結構的字,右邊是彡,表示敷開、展開的意思;搪(táng)是上下結構的字,上面是手,下面是它。組合在一起,搪則表示用手推開或推托的意思。
段落3(來源):敷衍搪塞這個詞起源于古漢語,最早用于描述織錦、繡花等手工藝活。當時,人們把織錦或繡花布料展示給客人時,為了節約時間或者隱藏瑕疵,有時候會采用敷衍搪塞的方法。逐漸地,這個詞的意義擴展到人們在處理事情時不認真負責的表現。
段落4(繁體):敷衍搪塞的繁體字為「敷衍搪塞」,保留了原本的意義和構成,隻是書寫形式有所不同。
段落5(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敷衍搪塞的古代寫法為「敷彡搪它」,字形和現代寫法有一些差異,但意思和構成是相同的。
段落6(例句):1. 他對工作總是敷衍搪塞,從不認真思考和解決問題。
2. 面對老師的質問,他隻是敷衍搪塞了幾句不負責任的回答。
段落7(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組詞:敷衍、搪塞、敷衍塞責
近義詞:應付、馬虎、敷衍塞責
反義詞:認真、專注、負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