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禁止約束;管束。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金雞》:“萬人競就金雞柱下取少土,雲佩之日利,數日間遂成坑,所司亦不禁約。”《水浒傳》第一一○回:“如今倒出榜文,來禁約我等,不許入城。”《古今小說·臨安裡錢婆留發迹》:“将兩個兒子禁約在衙中,不許他出外遊蕩。”《紅樓夢》第五八回:“ 薛姨媽 隻不過照管他姊妹,禁約的丫鬟輩,一應家中大小事務也不肯多口。”
(2).指禁止某些事物的條規。 明 楊慎 《文字之衰》:“文之古者 左氏 《國語》, 宋 人以為衰世之文,今之科舉以為禁約。” 清 龍啟瑞 《何雨人家傳》:“與 蔣君 議捐助,設守備,申禁約,違者治以法。”
“禁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禁止約束或管束
指通過規定或命令對行為進行限制,常見于官方或權威機構的管理措施。例如《水浒傳》中提到官府“出榜文禁約”禁止入城。
其他例子:
指具體的禁止條規
強調成文的限制性條款。例如明代楊慎提到科舉将古文視為“禁約”,限制其使用。
“禁約”既可指具體的限制行為(如榜文、家規),也可指抽象的制度性約束,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用法從唐代延續至明清,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
禁約是指禁止籤訂或執行某種約定、合同或協議的行為。當出現某些不合理或不符合法律規定的約定時,有關方可以通過宣布禁約來廢除這些約定或取消雙方的執行義務。
禁約的拆分部首為示(礻)和言(讠),示為上面的部首,言為下面的部首。
禁約的筆畫數為22畫。
禁約一詞的來源比較晚,最早見于明代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句話:“今日之世,陳恒之禁約負诟如此。”可以看出,禁約一詞描述了三國時期陳壽對陳恒不合理舉動的批評與敵視。
繁體字中禁約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會因時代和地區而有所不同,但在禁約這個詞上,沒有發現古代漢字寫法的相關資料。
1. 由于公司的重大失誤,他們決定宣布禁約,取消與該公司的合作關系。
2. 在那個地區,約會禁約成了一種常态,人們隻能通過默契的方式交往。
組詞:違約、解約、禁止
近義詞:廢約、解約
反義詞:訂約、履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