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定匡濟。《後漢書·順帝紀》:“朕奉承大業,未能寧濟。”《晉書·樂志上》:“皇皇顯祖,翼世佐時,寧濟六合,受命應期。”《隋書·梁睿傳》:“伏惟大丞相匡贊聖朝,寧濟區宇,絶後光前,方垂萬代,辟土服遠,今正其時。”
“甯濟”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不同語境下的解釋,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一、成語用法(常見于現代漢語解釋) 指“甯可忍受困苦也不追求富貴”,強調安于現狀、追求内心平生活态度。
二、古籍文獻用法(曆史語境) 多表示“安定匡濟”,指通過治理使社會安定、匡扶大局,常見于古代文獻:
注意:現代漢語中第二種用法已較少見,建議根據具體文本語境選擇釋義。若涉及古籍解讀,推薦核查《漢語大詞典》《後漢書》等權威文獻。
《甯濟》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安撫救濟,幫助解決困難或危難的情況。
《甯濟》的拆分部首是宀和水,分别表示“宀”部和“水”部;它的總筆畫數是11。
《甯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憲問篇》:“憲問恕乎,曰:亡。 ’子曰:’毋視之矣;如有易者,此亦不難矣。” 意思是說,恕寬宥的方式不是讓人看到而改變,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困難。
《甯濟》的繁體字為「寧濟」。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甯濟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整體上保留了甯濟的意思。具體的古漢字寫法需要參考專業文獻。
1. 在災難面前,大家要互相甯濟,共度難關。
2. 這個項目的甯濟措施幫助了很多有困難的人。
甯濟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以下詞語:
甯濟一方、寬宥甯濟、甯濟救濟、甯濟解困
安撫、救濟、解困
加重、加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