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nseng] 中國的一種草本植物( Panax schinseng ),小葉卵形,花小、淡黃綠色,傘狀花序,結成鮮紅色的漿果
亦作“ 人葠 ”。亦作“ 人蓡 ”。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肥大。根和葉都可以入藥,為中藥貴重藥品,有滋補作用。 漢 王符 《潛夫論·思賢》:“治疾當得真人參,反得支羅服。”《梁書·阮孝緒傳》:“母 王氏 忽有疾……合藥須得生人葠。”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人參》:“人蓡年深,浸漸長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謂之人蓡……後世因字文繁,遂以參星之字代之,從簡便爾……人參體實有心而味甘,微帶苦,自有餘味。” 清 沉初 《西清筆記》卷一:“上深賞之,禦筆仿 梁楷 潑墨仙人繪圖以賜,并賜人葠一斤。”
人參(rén shēn)是漢語中特指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 A. Mey.)的根莖及其加工品,為傳統名貴中藥材。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構詞解析
“人”指其根形似人形,“參”(shēn)為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引申為“上應天象”的珍貴草本。古稱“人葠”“鬼蓋”,《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但“參”字本義含“參驗”之意,暗示其藥用價值需經驗驗證。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卷,第1023頁;《本草綱目·草部·人參》。
讀音演變
“參”在“人參”中讀shēn(如“海參”),區别于“參加”(cān)、“參差”(cēn),此異讀承襲中古音韻。
來源:《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1985年修訂版)。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大,略像人形。根和葉都可入藥,有滋補作用。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98頁。
《辭海》(第七版)補充:
五加科。掌狀複葉,傘形花序。主産中國東北、朝鮮半島。野生者稱“山參”,栽培者稱“園參”。味甘微苦,性溫,歸脾、肺、心經,主治氣虛欲脫、脈微欲絕等症。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第3256頁。
本草學經典記載
《神農本草經》列人參為上品:“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來源:《神農本草經輯注》(馬繼興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
道地産地與分類
來源: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材生産質量管理規範》。
文化象征
在民俗中被賦予“延年益壽”寓意,常見于年畫、祝壽禮俗,與“靈芝”“何首烏”并稱“仙草三友”。
來源:《中國民俗大系·吉林卷》,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
生曬參(直接曬幹)、紅參(蒸制後烘幹)、糖參(糖漬加工),功效各有側重。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20年版),第8頁。
“十八反”中忌與藜蘆同用;實證、熱證及高血壓患者慎服。
來源:《中藥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規劃教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1年。
(注:為符合原則,引用來源以權威出版物及官方标準為主,未提供不可驗證的網頁鍊接。)
人參是一種具有重要藥用和文化價值的植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人參(學名:Panax ginseng)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肥大呈圓柱形或紡錘形,形似人形而得名。葉片為掌狀複葉,小葉3-5片,花小呈淡黃綠色,傘狀花序,果實為鮮紅色漿果。主要分布于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及俄羅斯東部等地的針闊混交林下。
被譽為“百草之王”,與貂皮、鹿茸并稱“東北三寶”。在中醫理論中,其滋補作用常被引申為對傑出人才的比喻。
需遵醫囑使用,過量可能引發燥熱等不良反應。實證、熱證患者忌用。
如需更完整的藥用成分或種植技術細節,可參考、10、11等來源。
哀慘愛嗜悲吒筆管樹並緣補休猖獗一時楚大夫雌霓之誦雌雄丹虹大言不慚定蹤負忝公班搆思莞爾而笑聒天害夏罕觏合兵黃金塢華清火燒瘡尖風徑隧擊應可靠性窺競藍礬遴薦陋固魯冊馬棰髦馬渼陂麊冷謀術培壅篇子披離破鏡分钗箝默铨曹阙略屈賈啬氣殺獲神通力拾青紫視綫收科踏躂台下探官繭天老地荒同花腕頭委衣無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