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言的意思、膚言的詳細解釋
膚言的解釋
膚淺之言。 鄭觀應 《盛世危言·道器》:“二三生徒妄以私心附會,著書立説,託名 耶穌 ,勦襲佛 老 之膚言,旁參番 回 之雜教,敷陳天堂地獄之詭辭,俚鄙固無足論,而又創設無鬼神之説。” 郭沫若 《文藝論集·論中德文化書》:“我國自 印度 思想輸入以後,幾千年來溺佛者遁世無營,避佛者亦故步自畫,平素毫不知科學精神之為何物,每舉與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混而為一如,一聞 歐洲 人因噎廢食的膚言,則不禁欣然而色喜。”
詞語分解
- 膚的解釋 膚 (膚) ū 肉體表面的皮:皮膚。肌膚。切膚之痛。體無完膚。 表面的,淺薄的:膚淺。膚泛。 大:“薄伐猃狁,以奏膚公”(“膚公”即“大功”)。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言的解釋 言 á 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赅。 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語助詞,無義:
網絡擴展解釋
“膚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膚淺、表面的言論。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膚言”由“膚”(表面)和“言”(言論)構成,字面意為“膚淺的言論”。具體指缺乏深度、未觸及本質的言辭,常用于批評内容空泛或見解不深刻的話語(、)。
二、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董其昌《答袁節寰(袁可立)中丞》,後被清代鄭觀應在《盛世危言·道器》中引用,描述某些學說雜糅佛道等表面教義的現象(、)。例如鄭觀應批評“勦襲佛老之膚言”即指套用佛道皮毛理論。
三、結構分析
- 膚:本義為皮膚,引申為“表面的”“淺薄的”。
- 言:指言論、主張。
組合後強調言論僅停留于表象,如所釋:“言辭淺陋,不着重實質内容”()。
四、例句與用法
- 文獻用例:
“托名耶稣,剿襲佛老之膚言”(鄭觀應《盛世危言·道器》)
“創設無鬼神之説,俚鄙固無足論”(、)。
- 現代用法:
多用于學術或文化批評,如:“這篇文章僅羅列數據,實為膚言,缺乏深層分析。”
五、近義詞與關聯詞
- 膚受之言:指不切實際的讒言
- 陳言膚詞:陳舊而膚淺的言辭
- 泛泛而談:不深入的讨論
如需查閱具體文獻原文,可參考《答袁節寰中丞》或《盛世危言》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膚言(fū yán)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它包含了膚(fū)和言(yán)兩個部分。
部首和筆畫:
- 膚的部首是⺊,它有4個筆畫。
- 言的部首是言,它有7個筆畫。
來源:
膚言這個詞彙來源于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膚在古漢字中是指人體的皮膚。言則是表示說話、語言的意思。膚言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言辭、言語的意思。
繁體:
膚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膚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膚可以寫作「⺊頁」,相當于現在的「⺊」加上「頁」。言則可以寫作「言敢」,相當于現在的「言」加上「敢」。
例句:
- 她的膚言尖銳而刺耳,引起了很多争議。
- 他的膚言不經思考,容易得罪人。
組詞:
- 膚淺(fū qiǎn)
- 言辭(yán cí)
- 言語(yán yǔ)
- 言論(yán lùn)
近義詞:
- 話語(huà yǔ)
- 言辭(yán cí)
- 論述(lùn shù)
- 口才(kǒu cái)
- 表達(biǎo dá)
反義詞:
- 緘默(jiān mò)
- 寡言(guǎ yán)
- 沉默(chén mò)
- 莫言(mò yán)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