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漢書·高帝紀上》:“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明 朱鼎 《玉鏡台記·石勒稱王》:“告大王,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欲一天下,當順民心。”亦作“ 順道者昌,逆德者亡 ”。《三國志·魏志·锺繇傳》“濟水未半,擊,大破之” 裴松之 注引 晉 司馬彪 《戰略》:“ 傅幹 説 騰 曰:‘古人有言“順道者昌,逆德者亡”。 曹公 奉天子誅暴6*亂,法明國治,上下用命,有義必賞,無義必罰,可謂順道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漢語 快速查詢。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是一則源自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成語,其核心内涵強調道德倫理對社會治理與個人命運的決定性作用。該成語最早見于《漢書·高帝紀》,漢高祖劉邦在讨伐項羽時提出“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意指順應道德準則的政權或個人才能長久興盛,違背道德者終将衰敗滅亡。
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
字詞釋義
整體含義
該成語通過對比“順”與“逆”兩種行為選擇的結果,揭示道德倫理對社會發展的支配作用。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周代“以德配天”的統治觀念,後經儒家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準則。如《孟子·離婁上》強調“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與此成語形成互文關系。
曆史語境與當代意義
在古代政治實踐中,此語多用于警示統治者需施行仁政,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引申為“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現代社會則延伸至組織管理、個人修養等領域,強調遵守法律與公序良俗的重要性。據《現代漢語詞典》釋義,該成語現多比喻符合正義的行為才能獲得廣泛支持。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是一句源自曆史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以下内容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深層内涵
該成語強調道德準則對社會、國家或個人的決定性作用。例如,提到“順從正義,就能昌盛;違背正義,就會滅亡”,指出道德與正義是衡量成敗的核心标準。
如需更完整的釋義或出處考證,可查閱《漢書》原文(來源、3)或曆史研究資料。
包管包納兵沖不日補增殘逼腸絕趁旨戴帻道義之交調懴短劄剁搭風疽封鎖牆搆興光惠雇替含糊汗牛馬橫目花罽畫景健犢見人佳味襟劍金庭春錦營花陣糾戾舊我蠲釋舉步拘傳狼胥濫殺樂苑煉形淩波零度漠溟楠竹能名鲵鳅判卻鉗束驅鳄肉丸散淡子三元瑟調琴弄攝療神谟遠算伸腿私谒剸車讬懷蓊荟閑色狎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