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漢書·高帝紀上》:“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明 朱鼎 《玉鏡台記·石勒稱王》:“告大王,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欲一天下,當順民心。”亦作“ 順道者昌,逆德者亡 ”。《三國志·魏志·锺繇傳》“濟水未半,擊,大破之” 裴松之 注引 晉 司馬彪 《戰略》:“ 傅幹 説 騰 曰:‘古人有言“順道者昌,逆德者亡”。 曹公 奉天子誅暴6*亂,法明國治,上下用命,有義必賞,無義必罰,可謂順道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漢語 快速查詢。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是一句源自曆史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以下内容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深層内涵
該成語強調道德準則對社會、國家或個人的決定性作用。例如,提到“順從正義,就能昌盛;違背正義,就會滅亡”,指出道德與正義是衡量成敗的核心标準。
如需更完整的釋義或出處考證,可查閱《漢書》原文(來源、3)或曆史研究資料。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是一句中文成語,意為“順德的人會興旺,違背德行的人會滅亡”。這句話強調了道德行為對人們的命運起着重要的影響。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的拆分部首為“讠”和“彳”,筆畫數為14。
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獻中的文言文,在古代經典作品或曆史記載中多有出現。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道德倫理與人生命運關系的觀念。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的繁體字為「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在古時,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而且古代文字也存在變體,例如簡化字與繁體字的差異。
他一直秉持着誠信和正直的原則,所以在事業和生活中一直很順利,《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果然不假。
- 順道:行為合乎規範,順應道義。
- 德行:人的品行和道德表現。
- 逆境:不順利的環境或困境。
- 亡國:國家滅亡,代表國家命運的巨大逆境。
德者昌盛,無德者亡。
逆德者昌,順德者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