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ne of the 12 two-hour periods of the day]∶舊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時辰八字
又吃了半個時辰,算還了酒錢。——《水浒傳》
(2) [time]∶泛指時間;時候
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3) 也指預定的時刻。也指預定的時刻或時間
快行動些,誤了時辰也。——元· 關漢卿《窦娥冤》
(1).舊時計時的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别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宋 蘇轼 《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今來所創置鈐轄司前一閘,雖每遇潮上,閉得一兩時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閘者,自須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閉閘。”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晝短夜長,差了三個時辰了。”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半個時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2).泛指時刻或時間。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沒一箇時辰兒不掛念,沒一箇夜兒不夢見。”《西遊記》第四九回:“這等幹,隻是忒費事,擔擱了時辰了。” 魏巍 《東方》第四部第二三章:“這就叫:不是不報,時辰不到。”
“時辰”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時間計量單位,具有以下多層含義和用法:
計時單位
古代将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現代的兩小時,并以十二地支(子、丑、寅等)命名。例如:
時間段的劃分依據
從半夜開始計算,每個時辰對應特定的自然現象或生活狀态。例如,卯時(05:00-07:00)象征日出,人們開始勞作;午時(11:00-13:00)則與日中相關。
如今,“時辰”主要用于研究曆史、傳統文化或民俗活動。日常生活中,人們更習慣使用24小時制,但部分領域(如中醫養生)仍參考時辰規律。
如需查看完整的十二時辰對照表或具體應用案例,可參考來源網頁。
時辰,是指一天中劃分的兩小時為一時辰,共有12個時辰,每個時辰約等于兩個現在的小時。這是古代中國的計時單位,也是古代人們用來表示時間的一個概念。
時辰的拆分部首是“辰”,辰字有兩個部首,上面是“辛”,下面是“土”。辛字表示金屬,土字表示土地。筆畫數為7。
時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易經》和《尚書》等典籍。在現代漢字中,繁體字“時辰”也可以用來表示時辰的意思。
在古代,時辰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代時辰的字形可能是“時”和“辰”的合體,但具體的形态和結構已經失傳。
1. 他出生時正在午時辰。 2. 每個時辰都有不同的吉兇宜忌。 3. 我們已經趕到了子時辰,離目的地還有一段時間。
時辰可以與其他詞組成一些常用詞彙,例如:
- 時辰表:用來指示時間的工具。
- 時辰區間:指時間段的範圍。
- 時辰學:古代将天體運動與人類活動相結合的學說。
與時辰相關的近義詞有“時刻”、“時間”等,它們都可以表示一段時間的概念。反義詞是“長久”,表示時間的延長或持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