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ne of the 12 two-hour periods of the day]∶舊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時辰八字
又吃了半個時辰,算還了酒錢。——《水浒傳》
(2) [time]∶泛指時間;時候
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3) 也指預定的時刻。也指預定的時刻或時間
快行動些,誤了時辰也。——元· 關漢卿《窦娥冤》
(1).舊時計時的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别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宋 蘇轼 《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今來所創置鈐轄司前一閘,雖每遇潮上,閉得一兩時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閘者,自須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閉閘。”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晝短夜長,差了三個時辰了。”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半個時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2).泛指時刻或時間。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沒一箇時辰兒不掛念,沒一箇夜兒不夢見。”《西遊記》第四九回:“這等幹,隻是忒費事,擔擱了時辰了。” 魏巍 《東方》第四部第二三章:“這就叫:不是不報,時辰不到。”
時辰(shíche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時間概念,指古代中國将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等分的時間單位,每個單位相當于現代的兩小時。以下是詳細解釋:
時間單位
古代将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每時辰合現代2小時,以十二地支命名:子(23-1時)、丑(1-3時)、寅(3-5時)等。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泛指時間點
廣義上可指某個具體時刻,如“吉時良辰”。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十二時辰制源于商代幹支紀時法,與太陽運行、地支紀年系統結合形成。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中國古代時間系統簡史》。
依靠日晷、漏刻等儀器測定時辰,官方設“欽天監”統一頒布标準時間。
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計時儀器展》。
八字命理以出生時辰推算命運,如“子時生人智謀出衆”。
來源:民俗學者烏丙安《中國民俗學》。
婚喪嫁娶需擇“吉時”,如迎親多選“辰時”(7-9時),象征陽氣上升。
來源:《中華禮儀大觀》,中華書局。
詩詞中“更漏子”“三更燈火”均以時辰構建意境(如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
來源:《全唐詩》箋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時辰制是解讀古籍、文物紀年的關鍵(如秦簡“卯時啟城門”)。
來源: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中心《秦漢簡牍研究》。
“申時茶”(下午茶)等傳統習俗複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來源: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官網。
“時辰”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時間計量單位,具有以下多層含義和用法:
計時單位
古代将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現代的兩小時,并以十二地支(子、丑、寅等)命名。例如:
時間段的劃分依據
從半夜開始計算,每個時辰對應特定的自然現象或生活狀态。例如,卯時(05:00-07:00)象征日出,人們開始勞作;午時(11:00-13:00)則與日中相關。
如今,“時辰”主要用于研究曆史、傳統文化或民俗活動。日常生活中,人們更習慣使用24小時制,但部分領域(如中醫養生)仍參考時辰規律。
如需查看完整的十二時辰對照表或具體應用案例,可參考來源網頁。
熬湯白地明光錦百合崩隤變常參捶廁賤顫動純純春靁錯重大餅打場蕩惑典凝遞嬗東園公蜂飛豐熟感戴二天割絶恭恪狗獾貫城黃泉之下缋總火成岩旌繁荊籃赆貨禁女卷牍龍鱗座滿密侔德難阻内書堂拗聲嫔從巧言如簧企逮青竹丹楓侵淫诠詞觑問然否睿意箬下酒喪靈山賓神府詩人首腦聽戲同意味同嚼蠟險僻枭才協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