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黼冔的意思、黼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黼冔的解釋

(1). 殷 代的帽子,繪有黑白斧形花紋。《詩·大雅·文王》:“厥作祼将,常服黼冔。” 毛 傳:“黼,白與黑也。冔, 殷 冠也。”

(2).戴着 殷 冠。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九》:“然後量能而授之職,授之田宅,又率以祀 文王 ,黼冔祼将,駿奔走于廟。” 王國維 《海上送日本内藤博士》詩:“眼見 殷 民常黼冔,歸去便将闕史補。”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黼冔”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由“黼”和“冔”兩個部分組成,需結合曆史背景和字義進行解釋:

  1. 黼(fǔ)
    指古代禮服上黑白相間的斧形花紋,象征權力和威嚴。《周禮·春官》記載“白與黑謂之黼”,常用于帝王或貴族的服飾中,如“黼衣”“黼黻”。

  2. 冔(xǔ)
    商代人對禮帽的稱呼,屬于祭祀或重要場合佩戴的冠冕。《禮記·郊特牲》提到“周弁,殷冔,夏收”,說明殷商時期稱冠為“冔”,周代則稱“弁”。

  3. 組合詞義
    “黼冔”指商代貴族在祭祀等典禮中佩戴的、繡有黼紋的禮冠,兼具裝飾性和禮制功能,是身份與禮儀的象征。

  4. 曆史背景
    商周時期,“黼冔”與周代的“冕”對應,但形制不同。周代服飾制度更系統化後,“冔”逐漸被“冕”取代,成為曆史詞彙。

提示:該詞多見于先秦文獻或曆史研究,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如需更深入的考證,建議查閱《說文解字》《禮記》注疏或商周服飾研究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黼冔》是兩個古代漢字的結合,具有獨特的含義。該詞通常用來形容華麗富麗的衣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黼:部首黑,共11筆。 - 冔:部首冖,共4筆。 《黼冔》來源于古代史書《左傳》中的描述,形容一種華麗的官服。該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黼冔》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穿着一身黼冔的禮服,看起來非常莊重華麗。 《黼冔》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需要根據上下文來确定,因此無法給出具體的答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