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筆蘸墨。《新唐書·岑文本傳》:“或策令叢遽,敕吏六七人泚筆待,分口占授,成無遺意。” 清 王晫 《今世說·企羨》:“且讀且嘆,遂泚筆為序。” ********* 《志亡兒耀春之殇》詩之一:“虛堂月落星繁夜,泚筆為文記 耀春 。”
“泚筆”指用筆蘸墨的動作,常用于書寫或繪畫前的準備。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義解析
“泚”本義為清澈(《說文解字》),引申為鮮明或出汗(如《孟子》“其颡有泚”表示額頭冒汗)。在“泚筆”中,取“用筆蘸墨”的動詞含義,屬于引申用法。
2. 具體用法
“泚筆”指将毛筆浸入墨汁中,使筆尖均勻沾墨的過程,是傳統書畫創作的重要步驟。例如:“泚筆作書”即蘸墨後書寫。該動作強調細緻準備,體現古人書寫時的鄭重态度。
3. 文學與文化關聯
此詞多用于古典文獻,如宋代趙汝談《翠蛟亭和鞏栗齋韻》中“景逾瑤台泚”,雖非直接描述“泚筆”,但可見“泚”的鮮明意象與文人雅趣的關聯。
提示:若需古籍中“泚筆”的具體用例,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泚筆(pī)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水(shuǐ)和阝(fù),總計3個筆畫。
泚(cì)字是一個古漢字,泚意指涉或染污。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常見的有繁體字「濡」和「濡」等。
泚字可以用于表達染污、塗抹的含義,常用于描述塗鴉、繪畫等。例如:“他用泚筆在牆上塗鴉”。
以下是一些使用該詞的例句:
一些與泚筆相關的詞彙包括:
與泚筆相反的詞彙可能是: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