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草茆 ”。亦作“艸茅”。1.雜草。《楚辭·蔔居》:“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将遊大人以成名乎?” 唐 杜甫 《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詩:“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無徑欲教鋤。” 清 唐甄 《潛書·柅政》:“雖無不肖攘民之事,而視民若忘,等於草茅。”
(2).草野;民間。多與“朝廷”相對。《儀禮·士相見禮》:“凡自稱於君,士大夫則曰下臣,宅者在邦則曰市井之臣,在野則曰草茅之臣。”《梁書·張弘策傳》:“英雄今何在?為已富貴,為在草茅?” 宋 歐陽修 《上範司谏書》:“夫布衣韋帶之士,窮居草茅,坐誦書史,常恨不見用。” 清 侯方域 《朋黨論下》:“朝廷有頑鈍無恥之大臣,而後草茅有激濁揚清之名士。”《醒世姻緣傳》第一回:“分明是草茆兒戲,到像 細柳 規模。”
(3).在野未出仕的人;平民。《新唐書·馬周傳贊》:“ 周 之遇 太宗 ,顧不異哉!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 章炳麟 《秦政記》:“建國之主,非起于艸茅,必拔于搢紳也。” 吳晗 《朱元璋傳》第二章三:“﹝ 劉基 ﹞以 賈誼 、 屈原 自比,怨 元 朝政府不用草茅,不問采薇,自艾自歎。”
(4).比喻鄙陋微賤。 唐 陳子昂 《為宗舍人謝贈物表》之二:“自國之寵貴,未聞此榮。草茅孤臣,何以堪處!”
(5).比喻淺陋微賤的人。 宋 曾鞏 《與杜相公書》:“閤下以舊相之重,元老之尊,而猥自抑損,加禮於草茆之中,孤煢之際。” 宋 曾鞏 《福州謝到任表》:“草茆弱質,素依及物之仁;犬馬微誠,終冀因心之恕。”
“草茅”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幾個層面理解:
字面含義
指雜草或叢生的草木,常見于古文獻中描述自然景象。例如《楚辭·蔔居》提到“甯誅鋤草茅以力耕乎”,此處即指田間雜草。
社會身份象征
引申為草野、民間,與“朝廷”相對,代指未入仕的平民或隱士。如《儀禮·士相見禮》中“在野則曰草茅之臣”,歐陽修《上範司谏書》也以“窮居草茅”形容布衣之士。
比喻與謙稱
成語中的特殊用法
少數資料(如)提到其作為成語可形容“草木繁茂、蓬勃發展的景象”,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該詞核心含義圍繞“雜草”和“民間”展開,既可用于寫實描述,也可通過比喻表達身份、地位或社會階層概念。需注意不同文獻中的具體語境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