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托诏令。《資治通鑒·唐肅宗上元元年》:“ 興慶宮 先有馬三百匹, 輔國 矯敕取之。” 胡三省 注:“矯敕,猶言矯詔也。”
“矯敕”是一個漢語詞語,發音為jiǎo chì,其核心含義為假托诏令,具體解釋如下:
部分資料(如)誤将“矯敕”解釋為“糾正錯誤”,這可能是混淆了“矯”的另一含義(如“矯正”)。但根據曆史文獻及權威詞典(如漢典),“矯敕”特指僞造诏令,而非泛指糾錯(參考)。
建議結合《資治通鑒》等曆史文獻理解該詞的具體語境。
矯敕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糾正和整治。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矯和敕。
矯字的部首是矢,筆畫數為8;敕字的部首是攵,筆畫數為11。
矯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行政制度。在古代,君主或官員發布敕令來下達命令或規定,而矯指糾正敕令的錯誤或不妥之處。因此,矯敕一詞成為了指責和更正不當命令或規定的行為。
矯敕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矯敕。
古代的矯字寫作“矯”,在字的頂部有個矢形,表示箭矢,下面有個矢象箭頭;敕字寫作“敕”,在字的上方有個攵形,表示寫字的手,下面有個束象捆綁的樣子。
1. 他矯敕有方,常常能夠糾正上級的錯誤決策。
2. 政府決定矯敕法律制定的不完善之處。
矯正、矯捷、矯健、敕令、敕命
糾正、更正、修正
順從、聽命、從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