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矯敕的意思、矯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矯敕的解釋

假托诏令。《資治通鑒·唐肅宗上元元年》:“ 興慶宮 先有馬三百匹, 輔國 矯敕取之。” 胡三省 注:“矯敕,猶言矯詔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矯敕(jiǎo chì)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專指僞造或假托皇帝诏令的行為,屬古代法律中的重罪。以下從構詞、釋義及文獻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單字釋義

  1. 矯(jiǎo)

    本義為“使曲變直”,引申為篡改、假托。《說文解字》注:“矯,揉箭箝也”,後衍生“詐稱”之義,如《漢書·高帝紀》載“矯殺卿子冠軍”即假托命令殺人 。

  2. 敕(chì)

    特指皇帝诏書。《廣韻》釋:“敕,書也”,如《後漢書·光武帝紀》有“奉敕而行” 。


二、合成詞釋義


三、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矯敕”為“詐稱诏命”,引《資治通鑒·漢紀》“矯敕收縛(何)進”為例 。

  2.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強調其法律後果:“矯诏者,漢律當腰斬” 。


四、曆史背景

“矯敕”多出現于權臣或宦官亂政時期,如東漢末年、唐代甘露之變。因敕書代表皇權,僞造即挑戰統治根基,故曆代法典均以極刑震懾 。


“矯敕”是古代政治鬥争中僞造皇命的專稱,兼具語言學的複合構詞特征與法制史的罪刑意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嚴苛性。

網絡擴展解釋

“矯敕”是一個漢語詞語,發音為jiǎo chì,其核心含義為假托诏令,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曆史用例

與其他詞義的區别

部分資料(如)誤将“矯敕”解釋為“糾正錯誤”,這可能是混淆了“矯”的另一含義(如“矯正”)。但根據曆史文獻及權威詞典(如漢典),“矯敕”特指僞造诏令,而非泛指糾錯(參考)。

擴展補充

建議結合《資治通鑒》等曆史文獻理解該詞的具體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哀戚鞍籠百分之百禀筭岑翳騁懷承明廬陳驚座倒颠瞪矒疊疊方面大耳峰林佛塔杠枱歌響龜壽汗流浃膚畫尺花盤隳裂翚甍混混兒豁辣辣奬拔檢誨驕兒嬌倩教席經緯徑行直遂可憐許蠟楂臉譜化黎家陸标露辋賣會貿遷苗民麋麨南溫帶披閲璞玉齊奴绮闱删抹失路衰惰疏懶熟睡貪求無厭蜩梁投分投機倒把王台倭堕無何有鄉香幄小兒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