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為挑擔,亦借指工役。 梁啟超 《論民族競争之大勢》:“則夫此間之數萬萬人所恃以贍饔飱而資事蓄者,惟有鬻身入笠,充某製造厰之工匠、某洋行之肩挑、某鐵路公司之驛卒。”
“肩挑”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ān tiāo,其核心含義可分為兩部分:
本義
指用肩膀挑擔的動作,即通過扁擔等工具将重物分挂于肩部兩端進行搬運,例如:“農民肩挑貨物”“賣貨和趕集都由他一肩挑了”()。這種用法常見于描述體力勞動或傳統運輸場景。
引申義
借指從事體力勞動的工役或底層職業,常見于曆史文獻。例如梁啟超在《論民族競争之大勢》中提到:“某洋行之肩挑……驛卒”,将“肩挑”與工匠、驿卒并列,代指受雇于外國企業的勞工()。
擴展用法
現代語境中,“一肩挑”可比喻一人承擔多項責任或職務。如政治領域常指黨政職務由同一人擔任(),日常表達中也可形容主動扛起任務,如“他獨自一肩挑起家庭重擔”()。
“肩挑”從具體勞動動作延伸至職業身份和抽象的責任承擔,體現了語言從具象到隱喻的演變。
肩挑是一個詞意豐富的詞彙,同時也是一個動詞短語。它的意思是背負、承擔重任或負責任之義。
肩挑的部首是⼂(日字旁),總共有11筆。
肩挑一詞的來源較為晚,最早出現在明代,是由漢字的偏旁組合成的。在繁體字中,肩挑是「肩挑」。
在古代寫法中,肩挑使用的是不同的字形。例如,在金文中,它是「⼤ო⼤⼭」。而在篆文中,它是「肩共皮」。
1. 他肩挑重擔,努力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2. 這個項目的成功與否将由整個團隊共同肩挑。
肩挑可以和其他字組成一些有關負責任或者承擔重任的詞彙,例如:
- 肩挑擔責:承擔責任
- 肩挑使命:擔負使命
- 肩挑重擔:承擔重任
與肩挑意思相近的詞彙是「扛」、「背負」。而與其相反的詞彙是「解脫」、「擺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