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媮合苟從的意思、媮合苟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媮合苟從的解釋

迎合順從。《漢書·元帝紀》:“媮合苟從,未肯極言,朕甚閔焉。” 顔師古 注:“媮與偷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媮合苟從”的釋義

“媮合苟從”(讀音:tōu hé gǒu cóng)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沒有原則地迎合、附和他人,以求苟且容身或達到某種目的。其核心含義在于批判一種缺乏獨立人格和正确立場,隻顧眼前利益而盲目順從的行為态度。

詳細解釋:

  1. 字義拆解與組合:

    • 媮 (tōu): 通“偷”,此處意為苟且、怠惰、得過且過,并非指偷竊。據《古代漢語詞典》,“媮”有“苟且”之義,如《左傳·昭公二十年》中“媮居幸生”即用此意。
    • 合 (hé): 附和、迎合、投合。
    • 苟 (gǒu): 苟且,隨便,不嚴肅,不正當。
    • 從 (cóng): 順從,依從。
    • 四字組合,“媮合”強調以苟且的态度去迎合他人;“苟從”強調以不正當或不嚴肅的方式去順從。整體描繪了一種為了自身利益或避免麻煩而放棄原則、隨波逐流的行為。
  2. 整體含義: 指人沒有堅定的立場和操守,為了迎合權勢、讨好他人或僅僅為了暫時自保,而不分是非曲直,無原則地附和、順從。這種行為往往帶有投機、敷衍和缺乏責任感的色彩。它描述的是一種消極的處世态度,與“剛正不阿”、“堅持原則”等品質相對立。

  3. 出處與用法: 該成語較早可見于漢代典籍。如班固《漢書·賈誼傳》中,賈誼在《治安策》(又名《陳政事疏》)裡批評時弊時寫道:“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俗吏之所務,在于刀筆筐箧,而不知大體。陛下又不自憂,竊為陛下惜之。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有紀,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夫人之所設,不為不立,不植則僵,不修則壞。《管子》曰:‘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使管子愚人也則可,管子而少知治體,則是豈可不為寒心哉!秦滅四維而不張,故君臣乖亂,六親殃戮,奸人并起,萬民離叛,凡十三歲,而社稷為虛。今四維猶未備也,故奸人幾幸,而衆心疑惑。豈如今定經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幾幸,而群臣衆信,上不疑惑!此業壹定,世世常安,而後有所持循矣。若夫經制不定,是猶度江河亡維楫,中流而遇風波,舩必覆矣。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其中雖未直接連用“媮合苟從”四字,但文中批判的“俗吏”行為及對缺乏禮義廉恥(四維)的擔憂,深刻揭示了官場中存在的迎合苟且之風。後世在使用該成語時,常用來批評官場、職場或人際交往中缺乏風骨、唯唯諾諾、曲意逢迎的現象。

  4. 示例:

    • 在原則問題上,我們必須立場堅定,絕不能媮合苟從。
    • 他為人正直,從不媮合苟從于權貴,因此深受同事敬重。
    • 那種媮合苟從、明哲保身的态度,最終損害的是集體的利益。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對“媮合苟從”有明确收錄和釋義,是大型權威漢語工具書。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對“媮”、“苟”等字的古義有詳細解釋,有助于理解成語構成。
  3. 《漢書·賈誼傳》(班固撰): 雖未直接出現四字連用,但賈誼《治安策》是理解該成語批判精神及其曆史背景(尤指官場風氣)的最重要文獻依據。
  4. 《成語大詞典》(衆多版本): 各類權威的成語詞典均會收錄并解釋該成語的現代含義和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媮合苟從”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盲目迎合、無原則地順從他人,缺乏獨立思考和主見的行為。


詳細解析

  1. 詞義構成

    • 媮合:原指追隨、附和(“媮”通“偷”,此處為古字用法)。
    • 苟從:指輕率、無原則地順從。
      兩者結合,強調對他人意見或行為的盲目附和。
  2. 出處與背景
    源自《漢書·元帝紀》:“媮合苟從,未肯極言,朕甚閔焉。”
    顔師古注:“媮與偷同。”表明該詞用于批評臣子對君主未坦誠進谏,僅表面順從。

  3. 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貶義,形容缺乏獨立思考、隨波逐流的行為。
    • 可描述學術、職場或社會中的盲從現象,如“學生媮合苟從,機械模仿他人”。

例句參考


注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嗳呀剝剝抱腳,抱腳兒不疾不徐差移車工懲毖串街走巷除...以外殂歾鼎槐帝狩獨處愁咄唶飛行器奉己浮标副浄戆眼子高估高朋滿座官癖駭犀劍鴻瑞互讓嗟虖潔士結轸句辀扣殺枯墳野冢簾庑栎橿子曆眼論説馬喙盲視門上磨泐末席骈軌遷厝桑根線少陰蜃景試墨帖示意釋宗水晶球書緘順會速拙屯軍晚境甕頭五洋雜貨相蕩曏來詳酌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