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避斧钺的意思、不避斧钺的詳細解釋
不避斧钺的解釋
謂不怕殺頭。斧钺,古代用以殺6*人的武器。钺,形似斧而大。語出《漢書·趙充國傳》:“愚臣伏計孰甚,不敢避斧鉞之誅,昧死陳愚,唯陛下省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二章:“臣向來不以面從為忠,故今日不避斧钺,直言苦谏。”
詞語分解
- 不避的解釋 ;∶不回避,藐視困難和艱險不避艱險;∶不讓,不亞于,不差于今海内為一,土地人民之衆,不避湯 禹。;;漢;晁錯《論貴粟疏》詳細解釋.不回避。《荀子·正論》:“援劍戟而逐之,不避死傷。”《史記·項羽本紀》
- 斧钺的解釋 亦作“ 斧戉 ”。斧與钺。泛指兵器。亦泛指刑罰、殺戮。《左傳·昭公四年》:“王弗聽,負之斧鉞,以徇於諸侯。”《漢書·天文志》:“ 梁王 恐懼,布車入 關 ,伏斧戉謝罪,然後得免。” 宋 嶽飛 《乞褒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不避斧钺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不避斧钺”是一個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字面意思:不躲避斧頭和钺(古代兵器),形容面對危險或死亡威脅時毫無畏懼。
- 引申義:比喻為了正義事業或忠誠直言,甘願承擔殺身之禍,體現英勇無畏、忠義不屈的精神。
出處與典故
- 最早文獻:出自《漢書·趙充國傳》,原文為“不敢避斧钺之誅,昧死陳愚”,指趙充國冒死向皇帝進谏的決心。
- 其他引用:在《三國演義》第八十二回中,諸葛瑾為勸谏劉備也提到“不避斧钺”,展現其忠谏之勇。
用法與示例
- 適用場景:多用于形容将士的英勇、臣子的忠谏,或烈士為正義犧牲的精神。
- 例句:
- 《李自成》中“臣直言苦谏,不避斧钺”體現臣子冒死進谏的忠誠。
- 文天祥面對元軍威逼時“不避斧钺”,堅守氣節。
近義詞
- 視死如歸:将死亡視為歸途,無畏無懼。
- 臨危不懼:在危難面前保持鎮定。
- 舍生取義:為正義事業甘願犧牲生命。
辨析與注意
- 斧钺象征:斧钺是古代刑具,象征權威與刑罰,成語強調直面權威的勇氣。
- 褒義色彩:含強烈褒義,多用于贊頌忠勇、大義凜然的行為。
通過綜合多來源信息可知,此成語的核心在于“無畏”與“忠義”,常用于文學和曆史語境中,表達對勇氣和信念的崇敬。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避斧钺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無所怕懼,勇往直前。下面是關于這個成語的一些詳細内容: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不避斧钺的第一個字是“不”,拆分部首是一點水,對應的筆畫數為4;
第二個字是“避”,拆分部首是辶,對應的筆畫數為11;
第三個字是“斧”,拆分部首是斤,對應的筆畫數為8;
最後一個字是“钺”,拆分部首是金,對應的筆畫數為11。
來源和繁體:
《荀子·勸學篇》中曾經出現了類似的用法,但具體的來源尚不明确。這個成語沒有繁體字形式,一直沿用簡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钺”可以簡化為兩個疊字堆疊在一起的形式。這種寫法不常見,現代一般采用廠字旁+利字旁的形式來書寫。
例句:
他是一個不避斧钺的人,勇往直前,從不退縮。
組詞:
不避斧钺是一個固定的成語,不常用于組詞。
近義詞:
無所畏懼、奮發向前、勇往直前。
反義詞:
畏首畏尾、膽小如鼠、畏縮不前。
希望以上信息有幫助!如需了解更多,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