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落的意思、圍落的詳細解釋
圍落的解釋
即藩籬。借指防衛。《三國志·吳志·周泰傳》:“﹝ 孫權 ﹞意尚忽略,不治圍落,而山賊數千人卒至。”《晉書·宣帝紀》:“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采,此故驅之走也。”
詞語分解
- 圍的解釋 圍 (圍) é 環繞,四周攔擋起來:圍攻。圍城。突圍。解圍。 圈起來作攔阻或遮擋的東西:圍巾。圍牆。圍裙。 四周:外圍。周圍。 量詞(a.兩手姆指和食指合攏的長度,如“腰大十圍”;b.兩兩臂合攏的長度
- 落的解釋 落 ò 掉下來,往下降:降落。落下。零落(.葉子脫落,如“草木落落”;.衰敗,如“一片落落景象”;.稀疏,如“槍聲落落”)。脫落。落葉。落淚。落潮。落英。落日。落體。落座。隕落。落井下石(形容乘人之危
網絡擴展解釋
“圍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藩籬”,引申為防衛體系或屏障。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本義:指用竹木、栅欄等材料圍成的邊界或屏障,即“藩籬”。
- 引申義:代指軍事或日常的防衛設施或策略,強調對周邊環境的控制與保護。
二、出處與用例
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例如:
- 《三國志·吳志·周泰傳》提到孫權因未加強“圍落”(防衛工事),導緻山賊突襲。
- 《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通過“圍落未合”的策略,迫使敵軍撤退。
三、字義分解
- 圍:指環繞、包圍,如《說文解字》注“圍,守也”,強調環繞性防護。
- 落:此處指人工建造的結構(如栅欄、工事),而非“凋落”之意,與“圍”組合後特指防衛體系。
四、現代適用性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中。如需查詢更多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三國志》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圍落
圍落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囗”、“草”、“@” 三個部首組成,共計12個筆畫。這個詞語的意思指的是用圍欄、圍牆等将某個區域或者群體包圍或者限制住。
圍:ㄨㄟˊ,意為環繞、包圍住。
落:ㄌㄨㄛˋ,意為跌落、落下。
圍落源自于古時候,人們用圍欄、圍牆将農田、養殖場等區域圍起來,以保護或限制其中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圍落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圍落的寫法可能有輕微的差異。根據《康熙字典》,圍在古代的一種寫法是“囗”;而落在古代的一種寫法是“犖”。
以下是幾個使用圍落的例句:
- 他們決定用圍落來保護田地免受野獸的侵害。
- 政府采取了圍落措施,限制了人們進入受災區。
- 這個社區采用了圍落的方式,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生活環境。
圍落的組詞包括:
- 圍欄
- 圍牆
- 圍攻
- 落地
- 落下
圍落的近義詞有:隔離、封鎖、包圍。
圍落的反義詞有:解放、散開、放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