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帖的意思、覆帖的详细解释
覆帖的解释
文书信函后所附告知机密的单帖。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诛韩本末》:“其夕 周筠 闻其事,遂以覆帖告变。” 宋 文天祥 《议纠合两淮复兴》诗序:“即作 李公 书,次作 夏老 书。 苗 各以覆帖副之。”
词语分解
- 覆的解释 覆 ù 遮盖,蒙:覆盖。覆溺。覆蔽。覆被(遮盖,喻恩荫)。覆庇。 翻,倾倒,败,灭:覆舟。颠覆。覆灭。覆辙(翻过车的道路,喻曾经失败的做法)。覆没(?)。覆水难收。覆巢无完卵(喻灭门之祸,无一得免,亦
- 帖的解释 帖 è 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碑帖。字帖。画帖。 帖 ě 便条:字帖儿。 邀请客人的纸片:帖子。请帖。 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庚帖。换帖。 量词,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一帖中药。 帖 ē 妥适:
专业解析
“覆帖”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文书用语,主要出现在公文或书信往来的语境中。其含义可以从字源和实际应用两方面进行解释:
-
字面含义与核心意思:
- 覆 (fù): 本义为翻转、倒置、遮盖。在文书语境中,引申为“回复”、“答复”、“回覆”之意。即对收到的来文(如公文、信件)进行回应。
- 帖 (tiě): 本义指写在布帛或纸上的文字,后指文书、便条、凭证等。在公文体系中,常指一种简短、辅助性的文书。
- 覆帖: 因此,“覆帖”的核心意思是指一种用于回复、答复上级或平级来文的简短文书或便条。它通常是针对收到的正式公文(如“帖”)所作的书面回应。
-
具体功能与特点:
- 回复性质: “覆帖”的核心功能是回复。它是对收到的“原帖”(或称为“来帖”、“前帖”)的正式书面答复。
- 辅助性与简便性: 相较于正式的上行或平行公文(如“状”、“申”、“咨”等),“覆帖”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简便、辅助性的文书形式。它可能用于处理相对次要的事务、进行初步沟通或作为正式回复前的确认。
- 公文流程中的一环: 在古代公文处理流程中,收到来文(帖)后,相关官员或部门需要作出处理意见或回复,“覆帖”即是这种处理结果的书面载体之一。它记录了处理意见或回复内容。
- 内容关联: “覆帖”的内容必须紧扣所回复的“原帖”,针对其中的问题、请求或指令进行回应。
-
历史语境与演变:
- “覆帖”一词及其所指的文书形式,在宋、元、明时期的公文体系中较为常见。例如,宋代官员在处理公务时,常使用“帖”和“覆帖”进行沟通。
- 明代以后,随着公文制度的演变和规范化,“帖”作为正式公文文种的地位逐渐下降或转化,“覆帖”一词的使用也随之减少,其功能可能被其他更规范的文书(如“呈”、“详”、“咨呈”等)所吸收或替代。但其“回复”的核心含义保留在“覆”(或写作“复”)字中,如“覆文”、“覆函”。
“覆帖”指古代用于正式回复收到的公文(通常称为“帖”)的一种相对简便的辅助性文书。它体现了文书处理中的回复环节,内容需针对原帖,形式相对简便,常见于宋明时期的公文往来中。其本质是“回复性便牒”或“答复文书”。
参考来源:
- 对于“帖”作为古代公文文种及其应用的论述,可参考研究中国古代公文制度的专著,如卜宪群《中国古代公文制度史》等。此类研究通常会涉及“帖”及“覆帖”的使用场景。
- 古代类书或政书(如《文献通考》、《唐六典》、《宋会要辑稿》等)的职官、选举或文书部分,可能记载有相关文书格式或使用规定。
- 宋明时期的文集、笔记或官方档案(如《名公书判清明集》、部分地方志中的公牍选录)中可能保留有实际使用“覆帖”的实例。例如,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虽主要讲文具,但可能旁及文书形式;更直接的证据需查阅公文汇编或司法判例集。
网络扩展解释
“覆帖”是一个古代文书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文书或信函后附加的机密单帖,用于补充说明不便在正文中公开的内容。其作用类似于现代文件中的“机密附件”。
二、历史用例
- 宋代应用
周密《齐东野语·诛韩本末》记载,周筠曾用覆帖密报事变;文天祥在《议纠合两淮复兴》诗序中提到,通过覆帖传递机密信息。
- 形式特点
通常与主文书分开书写,作为副件存在,确保机密性。
三、发音与字义
- 拼音:存在两种注音,常见为fù tiē,部分标注fù tiè。
- 单字解析
- 覆:覆盖、翻转,引申为附加;
- 帖:文书、字条,此处指附加的单页。
四、现代关联
该词属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多见于研究宋代文书制度的文献。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齐东野语》等宋代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杮札迸直逋贷布帆步卒参旗差违承霤粗实墩堠愕窒丰亨肤觉腐蚀剂弓檠拐点观照孤劒古直喝令合子利钱槐淘趪趪荒外灰菰昒爽寄顿井灶举最扛哄渴而掘井空衔狂会愧谢狼吃幞头烂贱马伯六駡辱蒙子迷执逆时蟠亘凭断钤尾凄浰亲理入睡山羊神厨手函束腰死灰复燃厮竖谈书鳀海隤圮温濡物物遐旷想望丰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