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伏貼 ”。
“伏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指物體平伏且緊密貼合于表面。例如:
形容身心感到舒暢、妥帖的狀态。典型例子來自《老殘遊記》:“五髒六腑裡像熨鬥熨過,無一處不伏貼”,生動描繪了聽覺帶來的愉悅感。
表示心甘情願地服從,如“伏帖耳”形容人态度溫順。近義詞包括“服帖”“妥當”等。
可通過《老殘遊記》《阿河》等文學作品進一步體會其用法。
伏帖(fútiē)是一個常用的漢語詞彙,意思是低頭行禮,表示恭順、敬重或服從。當我們對長輩、上司或重要人物表示敬意時,可以使用伏帖一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伏帖的部首是人,表示與人相關的事物。它的筆畫數是7畫。
來源和繁體:伏帖一詞來源于古代禮儀文化,以尊重和表示敬意的方式來表達恭順。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伏貼。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伏帖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例如,在《康熙字典》中,伏帖的古代寫法為「伏搨」。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常用。
例句:1. 孩子們面對長輩時,要學會伏帖行禮。
2. 她對領導總是伏帖恭敬,始終保持禮貌。
3. 在古代宮廷文化中,臣子們必須伏帖在地,表示對皇帝的臣服。
組詞:伏帖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
1. 伏帖謙恭:指低頭行禮時表現出的恭敬、謙虛的态度。
2. 伏帖順從:指對别人的意見、要求或命令毫無抵觸地接受和遵從。
近義詞:與伏帖的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拜谒、叩拜、頂禮膜拜。
反義詞:與伏帖的意思相反的詞語有争執、抗拒、倔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