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ortsighted] 指世俗的眼光
肉眼不識泰山
(1).佛經所說五眼之一,謂肉身之眼。認為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明不見暗。《維摩經·不二法門品》:“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法苑珠林》卷二四引《贊彌勒四禮文》:“凡夫肉眼未曾識,為現千尺一金軀。”後因以指俗眼,謂短淺的眼光。 唐 盧仝 《贈金鵝山人沉師魯》詩:“肉眼不識天上書,小儒安敢窺奧秘。” 元 王逢 《靜安招提八詠為甯無為上人作》之四:“神僧聊示現,肉眼為驚睅。”《儒林外史》第一回:“鄉民肉眼不識,原來就是王爺。” 江波 《爆竹聲聲》:“似乎我就是那來無影去無蹤的仙人,凡胎肉眼是看不見的。”
(2).泛指人眼睛或眼力。 艾思奇 等《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第八章:“在沒有光學儀器以前,人類肉眼所能看到的範圍是極其有限的。” 柯靈 《香雪海·給人物以生命》:“作家不但用肉眼觀察人,更多地用玲珑的心眼。” 楊朔 《我的改造》:“搖搖筆杆子寫點東西,比起人民創造曆史的偉大鬥争,渺小得連肉眼都看不見,有什麼值得誇耀的?”
“肉眼”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常見解釋如下:
“肉眼凡胎,不識菩薩真身”(形容普通人難以辨識超凡存在)。
若需進一步探讨特定領域(如宗教、科學)中的深層含義,可提供具體語境以便補充解釋。
肉眼是指人體的眼睛,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東西。肉眼是人類最基本的視覺工具,沒有使用放大鏡等器具的情況下,人隻能依靠肉眼來觀察和判斷事物。
肉字的部首是⺼(肉部),眼字的部首是目(目部)。肉字共有6個筆畫,眼字共有11個筆畫。
肉字來源于古代象形文字,原本表示"肉體"的意義。肉字的繁體字為⾁。
眼字來源于古代象形文字,原本是描繪眼睛的形狀。眼字的繁體字為眼。
在古代,肉字的寫法多種多樣,有時會用一種更簡單的寫法代替,例如用⺋代替肉的寫法。
眼字的古時候寫法中,有一種采用了"罒"作為眼的形狀。這種寫法代表着眼睛被維系在裡面,無法自由展開的樣子。
1. 他用肉眼觀察了一下,發現那隻小鳥正在樹枝上歌唱。
2. 因為視力不好,他無法憑肉眼看到遠處的物體。
肉眼有以下的組詞:
肉眼觀察、肉眼可見、肉眼難見、肉眼所見等。
肉眼的近義詞有:裸眼、赤眼。
肉眼的反義詞有:顯微鏡、望遠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