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最高的法則。 漢 班固 《典引》:“洋洋乎若德,帝者之上儀,誥誓所不及已。” 漢 蔡邕 《光武濟陽宮碑》:“皇代之遐迹,帝者之上儀,罔不畢舉。”
(2).隆重的禮節。 漢 班固 《東都賦》:“至乎 永平 之際,重熙而累洽,盛三雍之上儀,脩衮龍之法服。” 宋 韓琦 《辭免祫享加恩第一表》:“講上儀於宗廟,方成孝饗之能。”
(3).崇尚儀節。上,通“ 尚 ”。 漢 揚雄 《劇秦美新》:“夫改定神祇,上儀也。欽修百祀,鹹秩也。明堂雍臺,壯觀也。九廟長壽,極孝也。”
“上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被尊崇為至高無上的準則或規範。此義項多用于古代文獻,強調道德或禮制的崇高性。
出處:
指規模盛大、形式莊重的禮儀活動,多用于描述皇家或重要場合的典儀。
出處:
此處“上”通“尚”,表示推崇禮節、注重儀制。
出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或《典引》等古籍原文。
《上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思考、推究、探讨”。它來自于《周禮·春官·大宗伯》:“天子建禮樂以教下民,上備天時,有象以屬天;推究陰陽,以訂單;觀文樂,上奏乾象。”這裡的“推究”即與《上儀》相對應,古代用于描述思考、探索和合理推究的活動。
《上儀》可以拆分為“上”和“儀”兩個字。其中,“上”的部首是“一”,筆畫數為一;“儀”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四。
《上儀》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周禮》中的文字記載。現代漢字簡化後,繁體字為「上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上儀》在古時的寫法為「上儀」。
1. 他正準備開展一項科學實驗,需要先進行一番《上儀》。
2. 就業問題對于畢業生來說是一個需要認真《上儀》的重要議題。
上儀台、上儀門、上儀象、上儀圖、上儀蔔、上儀擡
推究、探究、思考、研究、尋求答案
輕率、草率、不思考、不探究、不認真對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