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縛送的意思、縛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縛送的解釋

捆住押送。 唐 韓愈 《唐故檢校尚書左仆射右龍虎統軍劉公墓志銘》:“ 少誠 吏有來犯者,捕得縛送。”《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元年》:“二王但乘油壁車入宮,出天子置朝堂,夾輔號令; 粲 等閉城門、上仗,誰敢不同! 東城 人正共縛送 蕭令 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縛送"是由"縛"與"送"構成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捆綁後押送移交,常見于司法或軍事場景。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左傳》中"執而縛送于晉"的記載,體現中國古代司法移交制度。詞義演變中始終保持着強制移交的核心概念,現代多用于描述法律執行過程。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縛"字從糸尃聲,本義為用繩索捆綁,《說文解字》釋作"束也";"送"字從辵,原指遣送罪人,《周禮·秋官》鄭玄注雲"緻之于所往"。二字組合完整呈現了從控制到移交的連續動作過程,符合古代"捕亡"制度的執行程式。

在具體使用中,該詞多出現于司法文書與曆史文獻,如《宋史·刑法志》載"捕得強盜,即縛送所屬"。現代法律語境中,多指執法人員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後移交司法機關的規範程式。需要注意的是,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釋義,該詞屬于書面用語,日常口語中更常用"押送""扭送"等替代詞。

網絡擴展解釋

“縛送”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ù sòng,其核心含義為“捆住押送”,通常指将人束縛後移送至特定地點或交予相關方處理。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文獻用例

  1. 古代典籍

    • 唐代韓愈《唐故檢校尚書左仆射右龍虎統軍劉公墓志銘》中提到:“少誠吏有來犯者,捕得縛送”,指抓獲犯事官吏後捆綁押送。
    • 《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元年》記載:“東城人正共縛送蕭令耳”,描述民衆合力捆綁并押送官員的情景。
  2. 曆史事件
    宋代雲溪子道長曾将兩名遼将“縛送至真宗皇帝禦駕之前”,後由皇帝下令處決,體現該詞在軍事或政治場景中的應用。


三、使用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資治通鑒》或韓愈文集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八路軍軍歌邊沖變弄側不棱豺狼當道騁妍初婚洞肛斷香零玉釩鋼放白鴿防營風恬浪靜賦才冠屦倒施滾息花貓巧嘴潢洋晦僞基本詞彙接要節子擊分吉祭儆儆京片子舉首溘逝狂僭勞來連六鳌留飯梅三凝厲噴振剽勇歉荒琪草青田鶴糗餈三廟掃眉沙濾池潸泫生虎子石蓮霜穗伺風烏私喪送春送燈台邃義飧洩田獲同仁頽隴蚊帱溫泉蝦蟇精邪絕